跨國奶粉貿易商向本報記者悉數山寨“原裝進口”奶粉的貓膩澳大利亞乳業局行政長官教中國消費者如何辨別真偽
8月9日,本報曾報道進口奶粉的“廠家直銷”、“批發價”皆是騙人把戲,報道刊出后,不少讀者向記者反饋:海外代購風險大,不得不把目光轉向價格不菲的海外“原裝進口”奶粉。
然而,記者采訪了解到,“原裝進口”奶粉同樣不能讓人百分之百地放心。長期從事奶粉進出口生意的貿易商向本報記者悉數中國奶粉進口行業存在的問題,澳大利亞乳業局行政長官哈里森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詳細介紹了如何練就“火眼”,辨別真偽。
文/本報記者杜安娜實習生王沖冠、張晨子
ian(注:以下譯為“伊恩”)最近頻繁往返于中國與澳大利亞,忙著某澳大利亞奶粉品牌進駐中國市場的事。對于中國嚴苛的檢驗檢疫制度,他非常熟悉:“嚴格程度在全世界屈指可數。”
首次進入中國市場,該澳大利亞品牌的中國區銷售總監jackie(注:以下譯為“杰姬”)大呼“吃不消”:“這可能是全球最高標準。”
入關:
中國標準世界最高
在杰姬看來,國外奶粉進中國市場的程序復雜且嚴格。受近期中國國內“南山奶粉黃曲霉毒素m1超標”事件的影響,她的奶粉比常規程序多接受了一次查驗。在“通關”途中,僅就奶粉罐的檢驗,都一波三折。
“首先要做中國商檢備案,中國海關不允許引進純英文奶粉罐,必須貼中國的法定標簽和中文標識,要把所有的營養元素翻譯成中文;必須比對奶粉營養元素的中國國標。”杰姬說,單是為了奶粉罐,她就提前準備了半年。
英文翻譯成中文必須按規矩,規矩定得很細。“就連奶粉罐上的字體大小都有要求,如果外觀不合格,就算奶粉已經運到了中國碼頭,也會被退回去。”杰姬經歷過一次“被拒”后,更加小心翼翼,生怕再次出錯。“當時被拒就是因為奶粉罐上的字體太小,不合規矩。因為奶粉本身并不存在質量問題,所以沒被就地銷毀,而是要求我們重新制作外觀包裝。”
來源:廣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