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生產過程中適量使用添加劑,其本意是為了改善加工性能,提高食品的品質。然而,現實生活中一些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并非出于上述動機,而是在利益驅使下,利用目前尚且存在的標準缺失與滯后、檢測手段不足及覆蓋面不全等漏洞,把使用食品添加劑作為企業牟利的一種手段,甚至導致非食用添加劑的濫用。
本期“經濟日報中央電視臺聯席評論”關注話題——食品添加劑:允許添加但不容“添亂”。
日前,多家媒體報道說,某品牌白酒系采購食用酒精勾兌而成的新聞引發各界關注,各大上市酒企股價紛紛重挫。該品牌相關人士在接受央視財經頻道采訪時堅稱,他們的高端主打產品是采取傳統工藝純糧固態釀造法釀制。但他同時也承認,對部分低端產品采用固液法生產,的確使用了食用酒精。對此,食品工業有關人士表示,固液法白酒里面允許加入食用酒精,但須有一定比例的限制。
不過,上述解釋與回應似乎并沒有完全平息“勾兌門”引發的種種社會質疑。究其原因,食品安全話題已成為當下社會關注的熱點,而近年來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一些問題往往出現在超量、超限添加食品添加劑或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等方面。因此,對食品生產過程中“添什么”、“怎么添”的監管,已成為當前亟待加強的重要環節,需要明白無誤地告訴相關企業:食品添加劑允許添加,但不容“添亂”。與此同時,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發布也亟待進一步規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當人類進入工業化生產后,我們幾乎已難以覓得不含添加劑成分的食用制成品。為了有助于食品保存、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狀、保持或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等,有相當比例的食品在加工生產中都使用了各類添加劑。然而,現實生活中一些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并非出于上述動機,而是在利益驅使下,利用目前尚且存在的標準缺失與滯后、檢測手段不足及覆蓋面不全等漏洞,把使用食品添加劑作為企業牟利的一種手段,甚至導致非食用添加劑的濫用。
上述情況的出現,主要原因來自兩個方面。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