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兩岸三方出資15億元、聯合打造的海峽現代農業研究院,昨日在廈門科技創新園正式動工。作為廈門市重點央企投資企業之一,它的動工,也標志著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步入聯手推進尖端科技創新與商業化開發的探索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院不僅以生物育種、創意農業等五大研發為使命,還將在廈打造“食品交易所”、“廈門碳交所”兩大交易平臺。
兩岸共出資15億 農研院要干非一般“農活”
在廈門火炬高新區高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內,作為入駐廈門科技創新園的第一個科研總部項目,占地113畝,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總投資15億元人民幣,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臺灣21世紀基金會合作打造的農研院正式動工。
農業并非是廈門的主打產業,但昨日正式動工的海峽現代農業研究院,在廈門要干的,正是非一般的“農活”。
福建省農科院院長劉波透露,海峽農研院采用全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實行董事會體制,采取兩岸三方合建、臺灣專家管理的模式。
據規劃,農研院擬聘請臺灣專家擔任福建省農科院副院長,負責海峽農研院的建設與發展,招聘一批臺灣和大陸的高層專才加盟海峽農研院的研發等各項工作。而他們要干的研發,將主要聚焦在創意農業、碳匯經濟、食品創制、精準園藝、生物育種等五大研發中心。
深度合作 “兩大交易所”浮出水面
記者注意到,農研院雖昨日才動工,但卻已取得不錯的“戰果”。
海峽農研院院長唐建陽介紹,農研院已聯手相關企業投資成立了華安種業科技、萬村農業發展、新思路農業科技三家研發企業,分別主營作物種業、農業物流、創意農業。
“目前正與臺灣、廈門的部門與企業洽談共建兩岸生物育種產業園,以謝華安院士為核心組建的華安種業,已通過上市公司的前期評估。”唐建陽介紹。
引人關注的是,“食品交易所”、“廈門碳交所”兩大似乎與農研院關系不大的交易平臺,同時將被重點打造。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