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培育的"y兩優973"上月底通過四川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四川由此實現兩系雜交稻新品種選育零的突破。9月2日、3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來川考察兩系雜交水稻研發及平臺建設。
"y兩優973”是我省審定的第一個兩系雜交稻新品種,通過引入湖南兩系不育系母本,與四川恢復系進行組配,從而組配出兩系雜交新品種。2日,袁隆平來到位于郫縣犀浦鎮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一下車,袁隆平就直奔超級稻試驗田,邊看邊問。田里的水稻,桿青、葉綠、子黃,袁隆平一眼便看出該品種的優點:“稻穗壓得低,能很好地防倒;稻葉尖且直,能更好地吸收陽光,很適合在四川等西南低溫寡照的地區生長。”
"y兩優973”在攀枝花市鹽邊縣的小面積試驗中畝產達到1021.2公斤,具備大面積種植畝產超過800公斤的產量潛力。品種的審定及大面積推廣將把全省水稻生產提高到新的水平:較目前省內較穩定的對照品種增產5%至8%,農民也將因此每畝增收80元左右。
如今,成都分中心已在天府新區農業功能區實施百畝超級雜交稻苗頭新品種試驗及“稻-漁”耦合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按傳統方法在田地開溝挖渠進行水產養殖,每畝耕種面積將減少10%左右,通過種植超級稻提高單畝產量,并匹配與水稻生產周期相匹配水產物種,促進稻魚互利共生,實現稻田生態良性循環,在保障水稻增產的同時農民每畝可增收1000—3000元。
成都分中心還將與合作伙伴共同投入上百億元,在天府新區建“籍田—貝安迪高科農業示范園”,旨在匯集全球農業前沿科技,面向西南及全國打造集科學研究、推廣應用、科普觀光為一體的全國一流的多功能農業科技園區,并建成青少年農業科技教育基地。
3日,袁隆平考察了“稻—漁”耦合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并為四川省作物育種攻關協助組的100多位專家作學術報告。(四川日報)
來源:四川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