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玉米價格創出歷史最高位,最高收購價一度達到每公斤2.6元。今年玉米增產,價格又上漲,那么農民朋友真的受益了嗎?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漲價后農民賺頭少
9月11日,晴,農民莊美英的心情就像這天氣一樣,她剛把今年收的干玉米賣掉了,數著到手的一疊人民幣,感覺很不錯。
莊美英種植玉米好多年。因為地不多,她每年只能安排1.5畝地種植春玉米。經過精心培管,莊美英今年的玉米長得特別好,1.5畝地共收獲干玉米735公斤,平均每畝產量比去年增加20公斤左右。今年以來,玉米價格一直很堅挺,莊美英把735公斤玉米,以每公斤2.5元的價格全部賣給小販,獲得1837.5元現金。莊美英開心極了。
不過,莊美英認真一計算,發現今年玉米種植收益并不比往年高多少,主要是種植開銷不菲:普通玉米種子價格每公斤20元,每畝用種1.5至2公斤;化肥以復合肥為主,每畝用肥150元;農藥花費較少,一共花費20至30元;人工費用不計。種植成本的逐年提升,讓莊美英對明年是否繼續種植玉米有了猶豫。
利潤進了流通領域
現在玉米價格漲了,由于價格增加而產生的那部分利潤到底放進了誰的口袋里?農民其中受益大不大?專家表示,玉米價格上漲,獲益最多的還是流通領域。
據了解,海門收干玉米面積共有18萬畝,絕大多數玉米經中間商的手,流向了畜禽養殖領域,其中又生豬養殖場消化最多。
周進是一名糧食小販。每到玉米收獲的季節,他都會走家串戶,把玉米收購上來,再以一個稍微高點的價格賣給養豬場。“我收購玉米每公斤2.3至2.5元,再以高1到兩毛的價格賣出去,雖然利潤薄一點,但積少成多。”周進如是說。
周進把玉米賣給養豬場,由于今年養豬行情不好,養豬業普遍虧損,玉米漲價帶來的高成本并沒有成為養殖生豬獲利的動力,反而成為虧損的因素之一。究其原因,利潤進了流通領域。導致農產品漲價的最終結果是,農民得到的利益甚至小于農產品原材料價格的漲幅。
為農民增收挖潛力
來源:海門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