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以來,鴨飼料價格連續四級跳,從2352元/噸漲到2544元/噸,僅7月和8月份便各漲價一次,每包飼料上漲8元。與此同時,白鴨出欄價卻從最高點4.7元/斤跌至最低點3.2元/斤。
漲跌之間,大部分鴨農開始虧本。對番禺新造鎮思賢村的鴨農來說,接下來將進入2007年大面積鴨瘟爆發以來最難熬的冬天。思賢村,地處珠江邊,村里魚塘密布,鴨場隨處可見,連同周圍的南村、化龍,養鴨成了這里的一大產業。
在沒有任何外力幫助的情況下,養鴨就像一場沒有勝算的賭博。政府農業部門如何引導鴨農根據市場供求選擇種養類型取得收益迫在眉睫。
2007年9月,思賢村曾大面積暴發鴨瘟,3萬多只鴨被撲殺,對鴨農造成致命打擊,許多人退出養鴨業。養殖戶屈錦坤就是其中之一。2003年從學校畢業后,他便回家養鴨,生意好時,三批鴨子便可賺10多萬元。但當年鴨瘟到來時,“全村幾萬只鴨子幾天就沒了”,屈錦坤一度心灰意冷,放棄鴨場到外面打工。
但是,兩相比較,打工沒有自由,而且工資固定,養鴨則不用受老板的氣,盈虧都是自己的。最關鍵的是,鴨農們已習慣和鴨子打交道。最終,屈錦坤和一部分鴨農選擇回歸。
回歸之后,新造鎮開始全面開展標準化魚塘建設,至今已完成100畝魚塘標準化改造。由于原有的鴨糞養魚模式會嚴重影響魚塘水質,降低魚類成活率,改造后的標準化魚塘不能進行畜禽養殖,可用于養殖肉鴨的場地大幅減少,導致肉鴨養殖數量銳減。
2010年,番禺各鎮(街)開展禁養區養殖場清理整治行動,實地指導監督準養區養殖場升級改造,全年共清理禁養區養殖場789戶,關停無證養殖場609戶,規范的鴨場數量進一步減少。據統計,目前新造鎮共有養鴨戶28戶,養殖數量約8萬只。其中思賢村現有養鴨戶16戶,養殖數量約4.5萬只,以前幾十家同時養殖的盛況不再。
成本瘋漲帶來虧本養殖
來源:中國肉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