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趙縣梨果種植面積25萬畝,具有發展林下經濟的獨特優勢。從秋天梨果下樹到第二年初夏,是梨農的農閑時節,而梨園也處于空閑狀態。趙縣農林部門和廣大梨農認識到,如果把林下空間利用起來發展種植、養殖,就等于再造了25萬畝耕地。由此,該縣積極探索發展林下經濟的新路子,實現農、林、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發展,開辟了一條梨農增收和抵御市場風險的新路徑。
過去,梨樹修剪產生大量廢棄枝條,這些廢棄枝條能否變廢為寶?楊戶辦事處東門村梨農的實踐給出了答案。該村是趙縣最早發展梨樹套作黑平菇的村,梨農將廢棄枝條粉碎后作為食用菌生產基料,利用樹蔭下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發菌,發出來的菌袋均勻,菌絲生產速度快,無污染,一般每畝梨園可利用面積近500平方米,從11月中旬開始出菇,可一直采摘到次年4月份梨花綻放時節,每畝純收入1.2萬元以上。
目前,這一技術在趙縣東部梨區得到廣泛推廣,食用菌種植面積已達400萬平方米,年產鮮菇4萬噸,年可實現產值1.8億元。依托知農倉、錦晟、少偉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已逐步形成了集育種、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成為趙縣新興特色產業。
這些成功實踐,激發了廣大梨農發展林下經濟的積極性,琢磨利用林下空間發展種植、養殖的人越來越多。今年,北中馬辦事處南中馬村梨農張順波利用梨枝木屑生產香菇和靈芝試驗成功,謝莊鄉大寺莊村梨農張成業試種木耳成功。同時,林下養羊、金蟬養殖、雞鴨鵝養殖、中藥材種植等林下經濟相繼出現,成為梨農增收路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