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四川彭州、山東壽光兩市黨政領導首次會面,掀起一場相隔1500余公里的南北對話。“中國蔬菜看山東,山東蔬菜看壽光”,這句話在業內喊得響亮,壽光亦有意成為蔬菜產業模式的輸出者。“大地菜”是彭州種植的鮮明特色,從技術上看似乎與壽光“大棚菜”相去甚遠,在“大地菜”對“大棚菜”的叩問中,彭州乃至成都農業到底要學什么?跨省區域合作,彭州又能帶給對方什么?
直觀感受——走規模化標準化之路
三元朱村是壽光 “冬暖式大棚”的發源地,開辟了一條種植反季節蔬菜的致富道路。三元朱村的富裕程度,令彭州市委韓軼連呼“想不到”: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2.6萬元,村民存款余額達到3200萬元。
該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用三個關鍵詞解釋這一現象,“靠市場、靠科技、靠服務”。壽光擁有全國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場,本地菜僅占市場交易量的37%,業內稱在這里“沒有買不到的菜,沒有賣不出的菜”,一改過去蔬菜集中上市因供大于求而爛在地里的窘境。
隨著位于彭州的四川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投入使用,彭州菜農同樣不必再擔心銷路。但“大棚菜”的收益仍遠高于“大地菜”。在壽光,每個大棚一年純收入5萬元是公開的秘密。
“從對比來看,‘大地菜’天然健康的價值在農民收入上未獲得足夠體現。”壽光市農業局局長楊維田認為,彭州背靠特大中心城市,在這方面更有探索優勢。“我們可以從傳統交易,轉變為面向中高端客戶的直接配送,來提高附加值。”
彭州市委常委堯敏雙則對壽光“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的力度”更感興趣。目前壽光的117個蔬菜園區總計占地9.72萬畝,每個園區定位于生產不同的蔬菜單品。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