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館中的仿真鯊魚。
臺灣四面環海,漁業發達,遠洋捕撈依靠先進的技術已長期位居世界前二十位。不過,此次展會,讓記者印象深刻的卻是一枚小小的蜆子。這個在閩江灘涂地隨便一挖就能找到的小東西,在臺灣卻做出了幾十億新臺幣的產值。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經濟復蘇,工業剛剛起飛,農業正是臺灣經濟發展動脈的要角。35歲的蔡有進騎摩托車載著家人翻山越嶺一路從臺東到花蓮,墾荒開辟了立川漁場,養殖蜆子。憑借勤勞和智慧,產量逐年上升,他也兩次獲得“臺灣十大杰出農民”稱號。漁場負責人蔡國華告訴記者,安全健康是養殖業生存的前提。要把不起眼的蜆養得金黃飽滿,其過程需要嚴密監控水質、水量、餌料生物等,保證無藥物殘留,保持最佳的生態環境。立川漁場也由此成為全臺第一個取得“黃金蜆生產履歷認證”的公司。此后,真正讓立川騰飛的是它的高科技化轉型。1996年第一瓶立川黃金蜆上市,被證實具有保肝、護肝的功效,獲得gmp食品認證,并榮獲臺灣消費者協會的“消費金牌獎”。此后,立川又與臺糖公司合作,制成臺糖蜆精上市,產品暢銷日本、東南亞等地。如今,立川黃金蜆開發出的系列產品年產值高達30億新臺幣。
除此,立川漁場還建立了自己的“黃金蜆文化生態館”,讓人了解有關蜆子的養殖、采收的漁業文化。游客還可以親自下水摸蜆子,到蜆之館品嘗最新鮮的蜆子宴。一枚小小的蜆子,包含了生產、加工制造、高科技提煉、漁業體驗等多個層次,而這也恰是臺灣在極為有限的養殖地里開拓現代漁業的發展之路。
來源:福建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