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臨近,除了實在的月餅銷售熱,月餅券也是漫天飛舞。在月餅券整個利益鏈中,廠家實際上并未賣出一個實實在在的月餅,月餅券演變成了一種“期貨類的金融商品”,成了名符其實的“印紙賣錢”。
一張月餅券平均換手三次
據武漢晨報9月13日報道,一張月餅票從酒店或月餅生產企業賣出后,平均要經三道手才會再次回到酒店或生產企業,數次轉手基本上是親友、同事及客戶等群體間相互贈送、買賣完成。不同于其他商品在交易中價格會層層加價,幾乎所有的月餅票都會在轉手時貶值,直到最后以一兩折甚至“燒餅價”兌現成月餅。
月餅市場潛規則:券比餅多
此外,武漢晨報報道還指出,部分生產月餅的一線品牌酒店確實存在“券比餅多”的現象。
一些“黃牛黨”向記者透露,券的數量絕對多過餅的數量,他們每年會收購大量的月餅券,就算最后券都賣不出去,他們也能以一至兩折的折扣將月餅票回籠給發券方,換回現金。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券多餅少”在某些酒店已是潛規則,月餅券在市場上轉一圈,該酒店就可以獲利至少20%。他說,酒店按團購價將月餅券按5~6.5折出售給單位,單位將券發放給員工,有些員工會將券按對折甚至更低價賣給黃牛,酒店再從黃牛手中回購月餅券。就這樣,月餅券空轉了一圈,酒店不用生產月餅,只用賣券就賺了錢。這類交易模式與期貨市場“紙黃金(1759.00,-11.60,-0.66%)”交易有幾分類似,名為月餅買賣,其實全部是通過一張月餅券完成交易,整個過程不需要實物月餅出現。
月餅券“虛擬經濟”:廠家印紙賣錢
對此,北京晨報9月18日報道稱,月餅券可謂成了一種“虛擬經濟”,它的流通過程成了一條灰色的利益鏈。
首先,單位以6折到7折的價格從廠家團購月餅票發給員工;員工以4折到6折的價格把月餅券賣給“黃牛”;“黃牛”把倒賣不掉的月餅券以4折到5折的價格賣回印券的廠家。月餅券轉了一圈,廠家實際上卻并未賣出一個實實在在的月餅,月餅券演變成了一種“期貨類的金融商品”。一位法律界人士告訴記者,在這一環節中,廠家賣了一張自己印制的“紙”,就可以賺取相當于券面面值2折的真金白銀,“黃牛”也有了利潤,而最后買單的卻是消費者。
經濟學者馬光遠認為,目前市場上的月餅定價普遍虛高,“灰色利益鏈”在各個轉手環節均有利可圖的表象背后,實際上是由月餅高額的利潤在支撐著。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