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發改委叫停棉花進口配額”的消息,成了諸多財經網站熱點話題。這條看似與老百姓關系不大的新聞,實際卻直指人們“衣食住行”消費中的首位——穿衣。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消費和進口大國,我國一直對國際棉花市場有較高依存度,每年占總需求量30%-40%的棉花要靠進口。但是,國內外棉價長期倒掛,國內棉花與進口棉花相比,每噸價格高出4000元左右,導致國內紡企大量使用外棉。而已實施8年的棉花進口配額制度被叫停,又將對服裝企業造成怎樣的影響?
棉價倒掛 “配額”暴漲
對于在武漢經營紡織廠的陳曉(化名)來說,今年想拿到棉花進口配額的心情,比往年更加迫切。“今年行情很不好,布匹只能降價賣,國內的棉花價格又高。”為此,陳曉不時四處打聽哪里可以買進口棉花配額。
8月份,陳曉了解到,今年每噸配額的價格已經漲到了3000多元。“前兩年也就1000多塊錢吧,今年完全炒瘋了。不過今年國外棉價比國內一噸要便宜4000多元,就算炒到3000多元,也還是劃算。”但陳曉并沒能如愿買到進口配額,“緊俏得很,花錢也沒買到。”
前幾天,來自國家發改委的一條消息,讓陳曉徹底放棄了。“雖然是暫時叫停,但今年就更難買了,明年還有沒有進口配額,現在還說不好。”
為了限制國外棉花進口對國棉市場的沖擊,我國2004年以來規定棉花進口需要配額,棉紡企業若想拿到進口棉,就必須申請使用配額。對于不容易拿到配額的小企業,若要獲得棉花進口配額,一噸配額要額外支付3000~4000元。正因如此,配額被指已淪為尋租工具。
南證期貨棉花分析師徐蔚介紹,我國今年已發放了棉花進口配額近300萬噸,其中包括89.4萬噸1%稅率的配額以及200余萬噸的滑準稅配額。而前兩年,我國發放的棉花進口配額總量均在360萬噸左右。
減少沖擊保護棉價
徐蔚認為,持續多年的進口配額政策今年被叫停,目的在于減少外棉對國內棉價的沖擊,保護國內棉價,保護棉農利益。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