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大米分會名譽理事長劉與忠在遼寧盤錦召開的中國優質稻米交易會上表示,近年來,我國稻米市場供求大致平衡,相對比較穩定,然而風險依然存在,面對這種局面,只有優化稻米市場,才能提升稻米產業。
劉與忠認為,糧食資源嚴重不足、綜合生產能力有限等因素嚴重制約水稻發展,尤其是水稻種植面積,因開發占地和雙改單兩種途徑,逐年減少。其次,糧食的壟斷性提速,導致依存度上升。他表示,就國內市場而言,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糧食商品率提高,區域的平衡性增加,余缺擴大,運距拉長,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也是壟斷性提速,從而加大了市場風險。
針對近幾年我國稻米市場稻強米弱的局面,劉與忠分析,托市收購價和拍賣價的顧此失彼,稻米加工企業多、小、亂,以及邊界貿易不規范,造成了稻米收割季節,加工企業及儲備糧企業抬價爭購,銷售市場上,原糧拍賣方及中小加工企業競價傾銷。這讓中小稻米加工企業抓住時機快進快出,搶占了市場,儲備糧企業快進而有利來年輪換,大型稻米加工企業則苦不堪言。
面對我國稻米市場面臨的種種困境,劉與忠提出,強化調控既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之必須,又是優化糧食市場之必要。國家調控首要任務還是確保水稻種植面積,一要完善法律,嚴控開發占地;二要以經濟利益鼓勵擴大雙季稻。要下決心改善糧食補貼辦法,以提高國內的自給率。國家儲備糧的收購與拍賣,都要在公正、公平的市場機制下交易,既保護生產者的積極性,又不打壓市場。
劉與忠認為,當前稻米市場要有效解決的問題,一是以次充好,以劣充優。
市場上經加工技術處理的冒牌大米非常多,這就要求糧食行政主管部門,既要盡快拿出新的鑒別標準,又應建立大米溯源制度,還要提高企業準入的信譽度門檻,同時要取締非法經營者。二是要嚴管批發拍賣市場的幕后交易,嚴厲打擊官商勾結壟斷拍賣市場之行為。三是邊界貿易不能只有貨幣的限額,還應有商品品種及額度的規定,尤其要有法定的邊界糧食貿易辦法。
據國糧局最新統計,我國2011年新增稻米生產能力4082萬噸,且95%屬私企。劉與忠認為,這既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也給市場添加亂象。他指出,我國市場太大,任何企業都難以從宏觀上把握。所以政府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都必須對生產、加工、貿易等環節企業實行有效引導,工商登記部門應有既為企業負責,也為優化市場負責的準入辦法。他強調,只有在規范化市場條件下,稻米加工企業才有可能提升做強。(王影影)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