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商機無限,導致大量低價進口茶被引進充斥市面。網絡上出現一個品牌打著“誠實的茶走大路”口號,每賣一泡茶都用影片拍攝紀錄,讓消費者能夠買得安心,除此之外,廠商更制作茶知識相關影片,希望讓更多人瞭解臺灣茶之美,不但在網絡上引發廣泛討論,業績更是因此變得嚇嚇叫。
臺灣茶年產值高達700~800億元,但年產量僅約1.7萬噸,為了滿足廣大消費市場的需求,臺灣每年進口茶葉超過3萬噸。進口茶與臺灣茶成本相去甚遠,茶商追求利潤,難免會將臺灣茶與進口茶混摻銷售,而這也就是許多老茶客常常大嘆臺茶品質一年不如一年的主因。
有感臺灣茶競爭力每況愈下,原本擔任電視臺記者的林忠勛放下麥克風,拿起攝影機,巡回臺灣各大茶區,走訪茶產業的每個角落,希望能夠用鏡頭紀錄下臺灣茶的栽種、產制、銷售過程,讓社會大眾瞭解臺灣茶,進而認同臺灣茶的價值,屏除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林忠勛表示,茶產地流行一句話,“風水、文章、茶,懂得沒幾個,唬得來就是你的”,長久以來即有鹿谷茶冒充杉林溪茶,杉林溪茶冒充梨山茶的陋習,如今東南亞進口茶成本更低廉,混摻銷售的情況會出現一點也不讓人意外。更何況,茶葉與一般農產品不同,皆須經過制茶手續才能銷售,越南進口的茶葉拿到阿里山制作,產地當然就從越南變成阿里山。
“電視新聞的本質就是紀錄真實?!绷种覄渍f,“茶路”在做的事情也是一樣,上網搜尋臺灣茶的影片,就能透過鏡頭,讓消費者瞭解茶產業目前的真實情形,并從一段一段的訪問當中,認識、體會臺灣茶,聽聽這些識茶、懂茶、制茶一輩子的人,對茶葉真正的想法,我們希望讓消費者透過網絡,近距離目擊臺灣茶,再也不會讓任何人唬倒。
因此,茶路成立之初就以影片戳破茶商慣以包裝欺騙消費者的劣習,此舉雖引發不少業者上門踢館,但也爭取到不少消費者的認同。林忠勛表示,不少人在網絡留言指摘我們不懂茶。確實如此,比起這些賣茶一輩子的茶商,我們懂得不比他們多,但我們更希望透過這些影片,能讓更多跟我們一樣不懂茶的消費者變得比較瞭解臺灣茶,當越多人懂茶,茶商能夠唬人的空間就越少,到時候,良幣就會驅逐劣幣,誠實的茶終歸能夠走出大路。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