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呀,落水呦,阿妹呀!戴頂草帽來到坑水邊…",在桃園縣龍潭鄉乳姑山茶園的采茶阿嬤,頭戴斗笠用客家花布把自己包得密不通風,隨著歌聲將新鮮茶菁規律放進身后竹簍中,攀談之下,才發現這群采茶婦并非龍潭在地人,是一早搭乘卡車前來掙錢的外地采茶工。
素有"茶鄉"之稱的龍潭鄉,每到東方美人茶、桃映紅茶采收季節,因年齡老化,當地奇缺采茶工,茶農只好各顯神通,從外地調人,讓一輛輛卡車遠從新北市三峽、新竹縣新埔滿載采茶婦前來采茶。
"龍潭缺采茶工非短期問題!",三代在龍潭經營茶園、龍潭鄉公所主秘徐榮俊表示,龍潭鄉從清朝至今盛產茶葉,因此博得"茶鄉"美名,當地生產包種茶為主,民國六○年代開始,從日本引進"背負式采茶機",改以機器采茶,讓當年以手工摘采茶葉的采茶女"失業",也使手工采茶技術逐漸失傳。
十年前,龍潭開始發展精致茶業,東方美人茶、桃映紅茶受到青睞,但必須以手工摘采茶菁,在采茶季節時,發現當年的采茶女已成"采茶嬤",采茶人力老化凋零,且人數銳減,在招不到當地采茶工下,茶農只好不惜重本,向鄰近縣市"招兵買馬"。
龍潭鄉農會推廣股專員陳孟文表示,十年前能找到廿位當地采茶工就堪成奇談,因推展精致茶業,各茶農都會培養自己的采茶工,如今龍潭在地采茶人數翻了二倍,約有五十人,但平均年齡達五、六十歲,他們在茶季仍供不應求。
龍潭鄉內有五百公頃茶園,每到茶葉采收季節,保守估計,需要百人以上采茶人力,在地人工完全無法滿足需求。
龍潭鄉內采茶工薪資一天約一千二元,從早上七點開工,至下午四點結束,中午休息一小時,便當、茶水及交通由業主支付,算是辛苦錢,加上需忍受烈陽日曬,年輕人"根本吃不了苦",對采茶望之卻步,而許多采茶工子女也不甘讓父母吃苦,縱使本身愿意,"子女的反對"也是造成龍潭缺少采茶工的原因。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