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即墨市引進樹莓品種,建起山東省最大的紅樹莓種植基地,不僅果實出口丹麥、澳大利亞等國家,還制成紅酒在國內外廣泛銷售,每畝樹莓純收入4000元左右,為農民拓寬了增收新路。
山東省農業廳研究員張繁亮說,樹莓,又名“覆盆子”,北京人俗稱“托樸”,因其果型、色、味與草莓相似但長在樹上,故名樹莓。樹莓原產于東歐地區,是我國近年引進的一個新型水果品種,它的果實是一種聚合果,味道酸甜,富含人體所需的17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在國際市場上被譽為黃金(1765.80,0.80,0.05%)水果。1993年,聯合國(微博)糧農組織推薦樹莓為世界“第三代水果”,目前正風靡世界,我國政府將樹莓發展列入了國家“948”計劃。
“就是看好了樹莓的優點,我才敢種植。”泉上村村主任邵守峰說:“去年春季,鎮政府采用土地流轉方式,幫助我調整出1500畝成方成片的土地,我種上了樹莓。這是紅樹莓,是2010年朋友從美國引進的新品種,果實大,一年結兩次果。去年春天栽植,當年秋天有的就結果了,第二年產量大,第三年就能豐產,一畝地可產1噸多。”
邵守峰是個種植大戶,總夢想著在土地種植上做出更大的文章。201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邵守峰接觸到了樹莓種植,他既想引進該品種又怕考察不周栽跟頭。于是,他向鎮政府打了個報告,請政府出面幫助考察市場前景。
邵守峰的申請,引起了靈山鎮黨委書記孫健的濃厚興趣,他召集黨政聯席會議專題研究,成立了“樹莓種植考察小組”,認真謹慎地考察市場前景和種植風險。
說起當初的謹慎和考察投入,孫健認為很正確也很值得。他說:“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開辟農民增收新路,是我們基層黨委、政府的職責。但頭腦不能發熱,要拿出翔實準確的研究報告和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真正對群眾負起責任。”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