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沾化縣將冬棗作為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進行培育。經過多年的發展,沾化冬棗已成為該縣最具優勢、最具特色、最具市場競爭力的產業,也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但是隨著冬棗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也出現了諸如沾化冬棗產業如何定位、如何進一步提高冬棗果實品質、如何延長儲藏保鮮期等問題。在2012年中國(沾化)棗產業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確定高端市場,提高好棗比重
隨著面積和產量越來越大,考慮到單一品種的市場壓力,2003年起,沾化縣逐步引導棗農不再發展冬棗面積,向抓質量、科學發展轉變。據沾化縣副縣長郭豐青介紹,雖然沾化冬棗去年總產量達到了3.5億公斤,今年預計總產量3億公斤,但好棗依然供不應求。從往年看,好棗每公斤能賣到60多元,大都進入了五星級酒店或者沃爾瑪、家樂福等高檔超市,而我們在市場上見到的冬棗一般都是每公斤10到20元左右。“提高好棗的比重是今后我們縣冬棗發展的重點。”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李新崗說:“從總量上看,百分之十的棗是非常優質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是中等的。沾化冬棗是個品牌,在市場上要確定高端市場和普通市場。提高好棗的比重首先要解決掉劣質棗的問題。如果劣質的棗不解決,整個市場價位就上不去。”他提出,提高好棗的比重要在栽培模式和栽種技術上尋找。技術層面最重要的是要實現冬棗生產標準化。他以陜西大荔縣設備栽培冬棗為例,經過2年試驗,有了適宜的棚型結構和配套關鍵技術,使冬棗的成熟期提前20天,品質顯著提高(可溶性固形物提高5-8個百分點)。效益非常可觀,畝收入由5000多元提高到2萬元,最高達到5萬元。
天津農學院園藝系教授高梅秀認為,對于冬棗的市場銷路方面,分級是非常關鍵的。實行果實的分級,精品果走高端市場,中等果上市銷售,殘次果子用于加工,達到冬棗高產高效。從生產技術上說,要運用科技手段來解決冬棗發展中的問題。在防治冬棗病蟲害過程中應該以預防為主,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多施農家肥,提升冬棗品質。
冬棗保鮮措施應結合運銷進行
來源:濱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