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連伯村種植韭菜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傳統的大田種植,費工費時收益低。前幾年搞產業結構調整,建起了大棚溫室,生產反季節韭菜,既填補了冬季無韭菜的空白,又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10月8日,河津市連伯村村委主任楊毅剛談起這些年的變化高興地說。
河津市連伯村有廣闊的灘涂資源,種植韭菜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已成為晉南“韭菜第一村”。但由于沿用傳統的種植方式,缺乏先進的科技設施,難以生產無公害和反季節韭菜。為推進韭菜產業提檔升級,實現其設施現代化、管理科學化、生產標準化,市、鄉、村三級干部深入連伯村現場辦公,全面推廣大棚韭菜種植技術。今年開春,在葫蘆灘農業科技公司發展無公害超有機韭菜100畝試驗成功的基礎上,鄉黨委、鄉政府又啟動設施韭菜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項目。投資800萬余元,占地350余畝,采取全封閉式管理,分超有機、有機、綠色、無公害4個生產功能區和1個沼氣堆肥區。
為推動基地建設順利進行,河津市還出臺了《關于發展無公害設施蔬菜優惠辦法》,制訂長期承包合同,為每戶提供3萬元至5萬元財政貼息貸款,并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措施。工程預計10月底建成運行,每畝可增收5000元至7000元,年可生產無公害韭菜300萬公斤,實現經濟效益600萬余元,輻射帶動全鄉韭菜產業增收1億元。
來源:山西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