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果園采摘蔬菜水果,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體驗勞動樂趣,無疑是一件賞心悅目的樂事。但一些游客將瓜果隨意丟棄,造成了巨大的浪費,許多農民直呼“傷不起”。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各地以采摘為主題的農家樂風風火火,但如何降低采摘過程中的鮮果損耗,成為困擾經營者的一大難題,游客的各種浪費行為,也降低了不少農戶開放采摘的積極性。
靜海縣楊成莊鄉冬棗浪費超乎想象
“十一”期間,德仁冬棗采摘園里每天至少都會接待三四十位游客。經歷了大規模的采摘,現在冬棗園里的棗樹上僅有一少部分棗,而散落在地上的不計其數。據農戶崔德仁介紹,采摘冬棗時,很少有人小心翼翼,大家往往是看中哪個就伸手摘哪個,而冬棗特別“嬌氣”,幾乎一碰就掉,掉到地上游客肯定不會再要,而農戶回收了也賣不出去,所以干脆任其浪費。崔大爺算了一筆賬,冬棗園里有2000多棵棗樹,如果園里同時接待十幾個人的話,一次下來,浪費的冬棗至少有200多斤,而人們摘走的棗不過幾十斤。
薊縣毛家峪度假村一半的山楂被浪費
在薊縣毛家峪度假村,山楂樹上果實累累,采摘園里不少游客正在興致勃勃地采摘。園主告訴記者,由于山楂一碰就會脫落,所以游客們不太“專業”的采摘方法造成了很大的浪費。“我們這里的山楂園不算大,一共有不到一百棵山楂樹。今年‘十一’期間接待了數百位游客,每次走一批客人,地上就會多一層山楂果,很多都被踩壞了。”園主大致算了一下,采摘浪費的山楂和被游客買走的山楂數量相當,占到了果園產量的五成。
專家呼吁
親近自然時要學會愛護自然
天津社科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汪潔表示,采摘產生的浪費情況如此突出,其實是人們渴望親近大自然,但是卻沒學會愛大自然的一種表現。農家樂采摘的果蔬在各個超市都能夠買得到,但人們仍然選擇驅車前往果園,目的就是親近自然。秋季果實成熟,大家以一種愉悅的心情來到農田,既能釋放壓力又能獲得收獲果實的喜悅,這樣的形式如今已經被多數人所認可。然而人們卻在高興之余忽略了一點,如何學會去愛護它,每一顆果實都是農戶悉心栽培起來的,不該踐踏他人的勞動成果。
“自助餐產生的浪費如今已經引起了大眾的重視,餐廳也普遍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一些限制措施。其實采摘游也是如此,它的浪費也可以通過一些政策加以制約。”汪副研究員認為,地方政府其實可以結合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章程,用于約束游客采摘的嚴重浪費行為。同時也提醒廣大游客,在游玩的同時,不忘自我約束,文明行動,不要讓自己一時疏忽而大煞風景。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