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括娃哈哈、農夫山泉、康師傅、貝因美等在內的在杭知名食品生產企業法人代表,陸續走入考場,參加一個名為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知識的考試。考試由杭州市質監局組織,要求杭州所有食品企業法人和相關負責人都要參加,且規定如果兩次沒有通過,企業就將被暫停核發生產許可證,這意味著企業必須停產停工。據了解,自今年5月啟動以來,這樣的考試已經舉辦了40余場,有大大小小近400家企業的1100多位企業法人代表、生產主管和質檢人員參加。
對企業法人代表進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知識的考試,在全國尚屬首創。從媒體披露的情況看,作為一種創新管理措施,考試過關的措施產生了積極影響。一些參加過考試的企業主把在備考中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企業生產、人員管理規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考試沒有過關的企業,更換法人代表將位置留給素質更高的人。
但是,對考試質疑的聲音也屢有出現。不少人擔心,強硬手段能否落到實處?考試過關能否保證產品質量過關?一些專家認為,這樣的考試是紙上談兵和作秀,耗時耗力,并不見得有實際效果。有些企業負責人表示,通不過考試的企業法人代表雖然更換了法人,但都換給了自己的子女,這樣的懲罰措施不是形同虛設么?
“地溝油”、“改日期牛奶”……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一次次挑戰公眾的底線。如何才能更好地從源頭把好“舌尖上”的安全,公眾期待政府主管部門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可當主管部門有所行動時,又招來一片質疑。有評論指出,公眾輿論似乎陷入了習慣性質疑怪圈:當主管部門按兵不動時,公眾質疑主管部門不作為;當主管部門采取了措施后,又被認為是“作秀”,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平心而論,公眾的習慣性質疑,質疑的往往并不是具體措施,而是這些措施的執行力。應該說,這樣的質疑不是沒有道理。比如,煤炭安全生產領域,過去主管部門也曾采取過準入監管措施,但是由于執行不徹底,監管流于形式;再比如,交通安全領域,主管部門也曾采取了強制休息、限制超載、安裝監控設施等措施,但由于執行不嚴格,這樣的措施在一些地方形同虛設。一次次事故、一次次反思,公眾的神經飽受折磨,由此產生的習慣性質疑,即使確實有些過分,也是情有可原。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