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3日,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如往常一樣更新了主要鮮活食品參考數字,當日,香港的活豬供應量達到了4725頭,豬肉依舊是大部分香港人餐桌上不能缺少的食材,25歲的基金從業人員michelle準備在這天去超市買上一塊豬展肉回家煲湯,而她的媽媽王師奶卻想去街市肉檔切最靚的梅頭肉回家蒸肉餅,因為那天是周末,想全家吃得好點。
比起內地消費者對于豬肉安全的擔心,她們更關心豬肉的味道與質量,盡管香港也曾在2012年5月曝出部分豬肉樣本內含有二氧化硫的事件,但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對于相關食用肉信息的及時更新,相關涉事人員將面臨的高額罰款、監禁,甚至取消販賣資格的處罰,讓大部分港人相信這是個偶然事件,香港從1998年8月就開始實施的針編號碼制度,使每一只會擺上港人餐桌的豬都記錄在案,一旦食用安全事故發生,能迅速追蹤到具體豬場,找出問題源。
曾被眾人津津樂道的“一國兩豬”,最大的差異也許就在于質監部門能否準確地把握每一頭豬的去向。
豬場主人是海歸,倫敦帝國理工大學制藥專業碩士畢業
從紅磡搭著西鐵線往屯門方向行進,會發現乘客越來越少,到達元朗的錦上路站后,走出地鐵站臺會恍然覺得此處不是熱鬧的香港,而想要到達香港華記豬場還需要再轉小巴77k,在繞過了幾個山道,最終了解到這里是目的地的原因是鐵門內傳出的陣陣豬叫聲。
沒有想象中的惡臭,這樣的結果顯然得益于豬場主人,陳武池數年前的藥廠工作經歷,被他用藥廠管理方法管理著的豬場隱藏在元朗的青山綠水間,產出放心豬肉供港人食用。
正如曾在香港特區政府服務25年、參與食品安全監測的香港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客座副教授梁嘉聲所強調的食品安全最重要的一環還來自源頭監控,作為食用豬肉的源頭———豬場的監督也由此在香港變得格外重要。
來源:中國肉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