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斷發生的一些農產品違規添加禁用、高毒性農藥的事件頻頻曝光,以至于一時間任何一種食品都被列入值得懷疑的隊列之中。老百姓希望吃到放心、健康的東西,在入口這一關上卻遭遇到危機,于是,有機食品找到了發展的機遇。
從危機中找機遇是極具投資眼光的戰略,但有機農業并不僅是具有了投資眼光就能發展起來的。近日,有媒體報道,河北清苑縣李莊鄉北李各莊村村民加入當地的專業合作社,按照合作社“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有機方式種植的有機小麥。不料,今年收割完后,30萬斤小麥還全部擱在倉庫里無人問津。
市場需求旺盛的有機農產品為什么會賣不出去呢?據當地村民說,因為有機需要認證,只能以生態合作社的方式簽訂合作社協議,所有農產品在種植過程中不用任何化肥、不打任何農藥、不用除草劑。看來,最重要的原因出在了沒有經過有機認證。
確實,現在相當多的農產品一再出現的問題讓人失去了判斷力,沒有經過認證的農產品就更讓人不放心了。河北清苑縣有機麥的經歷在網上披露后引發了諸多質疑。有網友提出了“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就是有機?”“養分怎么解決?病蟲害怎么防治的?”的追問,甚至還有網友稱,農民把有機想象得太簡單了。
事實真是如此嗎?通過媒體的一些調查我們發現,不僅僅是農民,包括很多消費者在內,許多人根本就分不清有機產品、綠色產品和無公害產品的性質、范圍。以蔬菜為例,有機蔬菜是有機農業中的一部分,在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化學農藥、化肥和生長調節劑。綠色蔬菜限制使用化學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無公害蔬菜限制使用化學農藥、化肥,不限制使用生長調節劑。事實上,這3個不同的概念任何一種都不是普通消費者容易辨識的,更何況還有一個如何監督的問題。
據了解,經過國家認監委頒發有機認證證書的農產品,其市場價格是非有機農產品的5倍至10倍。對于河北清苑縣的村民來說,沒有認證就是一場災難。
不主動申請認證的原因經媒體調查后發現,有機認證每年需要兩萬元錢,而且一年一辦,這對一個新成立的合作社來說顯然無法承受。據當地村民介紹,目前已經辦理和正在辦理的證件和認證就花了一萬多元,再要去申請有機認證實在無力支付。
申請認證沒錢,不認證沒市場。國家這些年以來已經取消了相當一部分的行政性審批項目,也一直在想辦法減輕農民負擔,提高土地收入。那么,通過強化中介機構責任并加強事后監管的方式進行后續管理,由市場主體自行決定并履行必要的信息披露義務,只須向認證委報備,這樣的方式是否具有實際操作性,對解決有機種植信任問題推進有機農業的發展來說,已經成了一道必須邁過去的坎。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