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華夏第一大縣”美稱的新疆若羌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降水少,具備優越的紅棗種植條件。根據自治區在南疆環塔里木盆地建設優質林果基地的戰略部署,若羌縣從以棉花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逐步走向以棗樹種植為主的特色林果業的發展道路。
截止2011年,全縣紅棗種植面積已達22萬畝,年產紅棗4.67萬噸,若羌縣按照綠色紅棗、有機紅棗生產要求,全面推進有機紅棗生產基地建設,完成了3畝綠色認證、3.9萬畝有機認證工作,建成科普惠農萬畝紅棗示范基地、國際(若羌)富硒紅棗產業科技園。
目前,若羌縣已擁有樓蘭果業、羌都棗業、好想你棗業等20余家紅棗產業化企業,擁有紅棗專業合作社18家,紅棗年加工能力達4萬噸,初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供銷相銜接的機制。
若羌縣積極與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合作,全面加大紅棗產業的科技投入力度。在紅棗精加工的基礎上,加快紅棗深加工發展進程,研發出紅棗多糖、富硒紅棗等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符合消費者養生需求的紅棗系列產品。
目前,全縣種植紅棗面積累計已達22萬畝,2011年紅棗產量4.67萬噸。在紅棗產業的拉動下,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1年的2216元增加到2011年的17080.16元,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記者從若羌縣委書記郝建民處了解到,在倡導紅棗種植的初期,很多農民并不接受紅棗種植,通過縣委政府在資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專家在技術上的科普培訓,各級干部每年拿出兩個月的工資給棗農買棗苗,并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戶如何種植、如何養護,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農民種植棗樹的積極性,農民從原本不支持種植紅棗的態度逐漸轉變為家家戶戶種植紅棗,支持紅棗產業發展,紅棗產業已經成為若羌縣農民致富增收的主要來源。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