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誘蟲板,對比不同防蟲技術下冬棗的長勢,傾聽棗農對盲蝽蟓防控技術的反饋……日前在山東沾化縣富國鎮胡營村,村民郭忠祥家的冬棗園里熱鬧起來,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山東省農科院植保所、華中農業大學等單位的47名專家,一起探討果棉混作模式下盲蝽蟓可持續治理技術,參觀該技術的田間防控示范。
“往年園子由于盲蝽蟓的禍害,冬棗產量一直上不去,采用這項防治技術以來,盲蝽蟓控制住了,今年冬棗1畝地能產3000多斤,品質又好,按當前行情,每畝地能賺1萬多元。”在示范現場,侍弄300多畝冬棗的郭忠祥面帶笑容,向專家匯報冬棗的長勢和行情。
綠盲蝽可持續治理技術,是山東省農科院植保所等單位針對果棉混作區綠盲蝽的發生規律設計的攻關課題。實踐證明,該技術對綠盲蝽防治效果達90%以上,在減少化學農藥用量70%左右的情況下,生產出的冬棗可以達到綠色食品標準。
據省農科院植保所所長任鳳山介紹,山東省盲蝽蟓的種類主要是綠盲蝽,它不僅是棉花的主要害蟲,對冬棗、蘋果、葡萄等主要果樹品種的為害也十分嚴重,已經成為威脅棉花和水果生產的重大農業害蟲。沾化縣棉花種植面積為70多萬畝,冬棗種植面積為50多萬畝,這兩種植物都是綠盲蝽的喜好寄主,如果綠盲蝽防治不及時,會造成冬棗大量減產,甚至絕產。
“綠盲蝽有特有的生活習性,只有抓住幾個關鍵時期,針對目標防治,才能真正控制住。”在現場,課題主持人門興元博士與來自全國各地的防蟲專家們進行了交流。針對綠盲蝽成蟲善遷飛、產卵量大、世代重疊,越冬場所集中、轉移寄主為害等特點,課題組提出了抓住關鍵發生環節進行重點防治的策略,建立了以農業生態系統調控作用為主,輔之以農業防治、植物源農藥和適量化學控制的果棉農業生產模式的盲蝽蟓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
“冬棗是我國的特色水果,是我們沾化縣的名片,棉花也是我縣農民種植的主要作物。感謝專家們讓我縣的名片更靚,讓我縣的農民收入更高!”沾化縣冬棗產業辦公室主任郭慶宏對專家們表達了謝意。
據了解,目前,濱州市冬棗產區已經建立了3000多畝的果棉盲蝽蟓可持續治理示范基地,綠盲蝽防控技術累積推廣面積80多萬畝。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