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一場醞釀已久的秋雨,并沒有打攪蛟河市黃松甸鎮人們的好心情。
在上書“中國黑木耳之鄉蛟河黃松甸”的巨幅牌匾下,人們正在忙著進行秋木耳最后的采摘。坐落在不遠處的黃松甸食用菌市場,也還沉浸在上個月那一場全國規模最大食用菌展洽會的幸福中。各地口音和蛟河味道十足的普通話討價還價,時不時爆發出交易成功的爽朗笑聲。“今年全鎮黑木耳產值8.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萬元。”在9月28日,本報記者第一次來到黃松甸時,副鎮長李建忠挺直腰桿這樣說,黃松甸鎮食用菌產業鏈成型的背后,正是得益于蛟河市委市政府獨到的執政思路“干部趟路,群眾致富”。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也認為,“干部趟路,群眾致富”是蛟河黑木耳產業最有力的保障。
9月28日,蛟河市通往黃松甸的高速公路兩旁叢林盡染,細雨中,沿途黃松甸鎮的山前屋后空地上,一排排一片片的菌袋上冒出的木耳,在雨中散發著敦厚的生機。59歲的趙連海老人,冒雨摘撿黑木耳。“這是春茬再發的,不太多,趁著下雨好撿。”老人說,他今年種了4萬個菌袋,平時他和老伴兩人侍弄,特別忙的時候,兒女來幫忙。“天天都閑不著。”趙連海老人說,過年的時候還要發酵菌種,和他一樣,黃松甸的農民已經告別農閑很久了。
在蛟河市農業局提供的資料上顯示:2011年,黃松甸鎮的黑木耳干品產量達到9000噸,全鎮從事黑木耳生產、加工、銷售的農戶占全鎮農業戶數的95%以上。而在16年前,幅員62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74米的黃松甸鎮,還正在受著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的困擾。“當年我們的玉米畝產500公斤左右,這還算高產。”原黃松甸鎮黨委書記、現任蛟河市就業局局長的韓香泉對記者說,怎樣能在這樣惡劣的自然情況下進行創富,當地政府煞費苦心。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