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原人家的“菜籃子”產品與內地沒有什么差別,內地流通的蔬菜,西藏可以自產;藏雞、藏豬、藏魚的規模化生產,改變了供不應求的局面。高原人家的餐桌上,五彩繽紛的各色蔬菜日益豐富。
長期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蔬菜生產,將“菜籃子”工程作為保市場、平物價、穩民心的重點工作,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實行專員(市長)負責制,加大投資力度,實施“菜籃子”工程建設,使蔬菜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今年,全區5個地市的18個縣建立了優質蔬菜基地,投入6928萬元;全區5個地市8個縣建立蔬菜標準園,投入400萬元,為蔬菜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學規劃引導,提升“菜籃子”建設水平
西藏的“菜籃子”怎么建?科學規劃成為重要前提。2002年初,中國農科院區劃所按照要求,成立了規劃工作組,經過實地調研,編寫了規劃,進一步明確了西藏農牧業發展的重點和布局。這個規劃,促進了西藏農牧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調動了西藏當地農牧民從事“菜籃子”生產的積極性。
10年來,蔬菜良種繁育基地、蔬菜標準園示范、脫毒馬鈴薯繁育中心、畜禽良種場建設等一批批生產基地和良種繁育基地相繼建成,使西藏農牧業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
通過“菜籃子”項目建設,目前,全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33.75萬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9%,特別是設施蔬菜生產發展勢頭強勁,全區高效日光溫室面積達到4.63萬畝。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廣應用,為蔬菜生產發展提供了支撐和條件;生產基地基礎設施的建設,則大大提高了蔬菜的生產能力。隨著蔬菜生產能力的提高,蔬菜的品種也在日漸豐富,由原來的白菜、蘿卜、土豆為主的十幾個品種,增加到了目前的75個品種。城鎮居民夏秋兩季蔬菜自給率達到80%以上。
項目資金扶持,提升“菜籃子”經營水平
一直以來,國家和自治區始終堅持重點傾斜、適當照顧的原則,切實加大對提高西藏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投入支持力度,凡符合國家投資方向的項目予以優先安排,在建設內容上視西藏的需要適當放寬,使投入的總量、項目的規模等均得到較大幅度的增加。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