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食物的色彩與食欲是息息相關的,他們發現,紅色環境會使人的脈搏加快,人們在受到紅色刺激時血壓有所升高,因此紅色食品(以及紅色本身)會刺激食欲,也能給人以充滿活力的感覺。
這就是色彩心理學的效果,自19世紀中葉以后,心理學已從哲學轉入科學的范疇,隨著色彩心理學研究的成熟,色彩的研究運用也進入食品科學與食品工業領域。在食品包裝上由于紅色帶給人甜美的感覺,能傳遞甜的味覺,因此果橙飲料多采用紅色包裝。此外,在食品、煙、酒上應用紅色,給人以熱烈、喜慶、革命的聯想。而黃色使人聯想到剛烘焙出爐的糕點,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因此黃色被廣泛用于糕點蛋撻的包裝設計來表現食品的香味。而表現新鮮、嫩、脆、酸等口感與味覺時,一般都以綠色系列的色彩來表現。就像強調鮮美脆嫩,口感細膩,入口即化的波力海苔一樣,綠色的包裝和海苔本身翠綠的顏色給人大海溫馨碧藍的聯想,成功訴求締造了品牌形象下的情感聯想,可謂獨到。
色彩是食品包裝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色彩搭配得當的食品包裝會格外引人注目,同時消費者在超市里選購商品時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促進其購買行為。
色彩的運用必須體現食品的特點,表現出食品的特色,同時兼顧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及欣賞習慣。通過色彩的合理運用和色彩的相互關系,可以很容易地表現食品的口感,比如采用硬邊風格的圖形、折線式的紋樣結合冷色系來表現入口松脆的食品。
色彩帶有民族、地域、風俗、禁欲的客觀限制,也帶有教育程度、文化層次不同的主觀臆想。例如生活在黃土高原和云貴高原的一些少數民族或者邊遠山區的人們,喜愛大紅大綠等一些極鮮艷的顏色,這和他們生活的草原大山背景相融合,同時鮮艷色彩展示了他們蓬勃的生命力和對生活的熱愛。而普通城市居民,大多偏愛淡雅、清新、明快的顏色。在美國行銷不衰的“百事可樂”,在日本卻慘遭失敗,因為在日本黃色象征著遭殃、死亡之意,而百事可樂商標的主色調恰恰為黃色。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