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湯原縣搶抓大小興安嶺功能轉型政策機遇,根據自身山林、氣候、水資源的優勢,全力打造林下經濟,在2011年2000萬袋地栽黑木耳的基礎上,提出2012年發展以地栽木耳為主體的食用菌到億萬袋,到十二·五末,達到15億袋的驚人目標。轉眼一年過去,食用菌生產第一個周期也即將結束,湯原縣億萬袋食用菌工程效果怎樣呢?
戈壁綻放“黑玫瑰”
湯原的食用菌擺栽生產源于縣林業局所屬林場,有10余年的歷史。去年秋,縣林業局籌資6500萬元,建設固定菌房150棟、發菌室60棟,購置生產設備203臺套。在局里的支持下,8個林場擺栽食用菌6000萬袋,生產黑木耳3000噸、香菇1500噸。然而一些人覺得這是林場職工的本分,不足為奇。他們更關心的是山外農民生產食用菌的效果。
太平川鄉———湯原縣地栽木耳第一大鄉。這個鄉今年發展地栽木耳2100萬袋,已生產黑木耳1000噸,每公斤均價60元左右,成為除糧食生產之外,全鄉最重要的支柱產業。
在鄉領導陳志輝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位于山腳下的新興村地栽木耳基地。這個基地位于沙金礦過采區,在沒有擺袋的地方露出的石頭。村委會主任張懷成介紹說:“我們這個基地是去年上秋時建的,占地7萬平方米,有160平方米標準菌房4棟,17戶農民在這里生產地栽木耳,最多的楊寶勝家有10萬袋,最少的也有5萬袋,總共100萬袋。基地外還有20多家散戶,全村一共有300萬袋。由于家家都掙錢,現在我們又新建了5棟標準菌房。”
正在摘木耳的楊寶勝對我們說:“過去這塊地啥也不長,現在擺上地栽木耳,神了,那都是錢啊。俺對這東西真的有了感情,你仔細看那袋上的木耳像不像開放的黑玫瑰?”
山里項目山外更香
望著一片片白中透黑的木耳地,我們問,這個基地誰家的效益最好,大家眾口一詞:“任玉杰”。29歲的任玉杰也毫不掩飾:“我家一共擺了5萬袋,現在就賣了17萬,還有點存貨,袋上也能再摘一些,咋地也得20萬。每袋成本1.3元,加上人工,能凈勝10多萬吧。”“我為啥種這東西?掙錢唄!別把這玩應兒看得有多難。胡大爺家的菌袋剛擺上時,紅一塊、綠一塊的,專家說全都得扔,可后來又都回到了本色兒。我看這是我們村最好的致富項目了。”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