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紅色西紅柿、能夠在西伯利亞平原生長的香蕉以及重達10公斤的茄子等等,這都是中國近20年發展太空實驗的一部分累累碩果。
據墨西哥《改革報》報道,中國太空果蔬實驗始于1987年。當時,中國科學院教授蔣興村提議利用返地衛星將幾種植物的種子帶上太空,看它們的基因結構會發生哪些變化。衛星返回地面后,超過10%的種子發生了基因變異。蔣教授認為這是由失重、宇宙輻射和磁場等因素造成的。
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空間技術育種研究中心主任劉錄祥說:“一開始,我們只是想看看基因物質的變化,但很快我們明白過來,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產生新的基因特征,培育出抗旱抗病蟲能力更強、產出率更高和營養價值更高的作物。”
從那時起,中國投入巨資發展“太空”水果和蔬菜。2006年,中國發射“實踐8號”農業衛星,搭載農作物品種2000多個,成為第一個以農業研究為目的的太空項目。
劉教授說:“過去,俄羅斯和美國也做過(類似)實驗,但目的是在其他行星上種植地球植物。而我們從一開始就以尋找種子的基因變異為目的,以便在田間種植,提高群眾食品的數量和質量。”
這些種子回到地面后,中國科研人員首先研究其基因變異,然后確定這些變異是否具備實踐意義。
劉教授說:“我們首先進行篩選,決定哪些種子可以種植。不是所有的種子都會發芽,有的甚至不能食用,還有的變異很怪異,沒有任何實用價值。我們感興趣的是那些發生了對農業實踐有用變異的能夠生長的少數種子。”
例如,超級巨型黃瓜就是一種沒有實用價值的太空種子。有的巨型黃瓜重達10公斤。與普通黃瓜相比,巨型黃瓜種植成本高,種植、運輸和銷售條件更難。
然而,有的太空果蔬通過衛生安全檢測并投放市場,盡管沒有貼上“太空”標簽,消費者因此并不知情。例如中國甘肅省廣泛種植“太空辣椒”,占全省總產量的50%。
安徽金土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兼研究人員陳全勇表示,太空辣椒外觀看起來跟普通辣椒差不多,但口感更好,辣椒籽更少,這些特征都是改善。
陳全勇說:“我們銷售的種子有三大優點。第一,抗病能力強;第二,果實更大;第三,果實形狀和顏色有所變化,甚至有時同一顆植物上會結出不同外觀的果實。”
來源:參考消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