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一年一度秋收忙。據農業部農情調度,作為全年糧食生產重頭戲的秋糧,截至10月22日已收獲9.71億畝,完成種植面積的83%。從各地田間測產和實打實收情況看,豐收已成定局。加上夏糧和早稻,全年糧食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九年增產。
糧食“九連增”,將為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有力保障,為應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轉變國內經濟結構提供強勁支撐。
在高起點、高基數之上,“九連增”是如何實現的?在氣象災害、生物災害頻發多發重發的情況下,在成本上升和國際市場波動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糧食連年增產的支撐是什么?
科技支撐——技術有路線,示范有平臺,推廣有體系
“縣里實施糧食增產工程,我家8畝水稻全部按要求栽種。今天剛收割了3畝稻谷,專家們一過秤,想不到每畝比去年多收80斤。”9月18日,貴州省榕江縣忠誠鎮盤踅村村民楊二妹樂呵呵地說。
今年以來,榕江縣通過全面推廣應用雜交優良品種及旱育秧、精確定量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實施水稻高產創建項目示范面積1.068萬畝,糧食增產工程有效推廣面積8.55萬畝,預計可實現增產400多萬公斤。
科技,正日益成為糧食生產突破資源約束、實現穩定增產的基礎支撐。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強化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強調要以公共財政為主導,完善機制體制,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
糧食“九連增”,單產貢獻率超過65%。據對部分高產創建示范片調查,平均畝穗數比常年增加0.5-1萬穗,穗粒數增加1粒左右,千粒重與常年持平。“一般來說,畝穗數增加1萬穗,畝產量增加20斤;穗粒數增加1粒,畝產量增加20斤;千粒重增加1克,畝產量增加也是20斤左右。”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說。
來源:農業部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