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要實現增產、增收、增效,需要土、肥、水、種、密、保、工管等多種因素綜合發揮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是種子。
種子是作物增產的內因,是其他各項技術的載體,是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作物品種的培育、改良、更新對種植業生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疆自然氣候、環境特點:光照強,熱量集中,無霜期較短,干旱少雨,土壤鹽堿重,自然生態條件復雜、跨度大,作物生長的早春晚秋氣候不穩定、冷害頻發。
新疆農業生產方式特點:機械化作業程度高,基本采用滴灌方式的栽培模式。這些條件對農作物的高產高效利弊同在。從品種選育層面,如何發揮有利條件、避開不利因素,科學確定育種方向和技術路線至關重要。
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為新疆農作物育種的主要力量,多年來,根據兵團及新疆農業生產發展需求,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生態條件和農業生產方式,因地制宜制定相應的育種目標,采用常規育種與分子育種技術相結合,先后育成了宜密植、高光效,耐寒、耐旱、耐鹽堿,適應機械化收獲的各種類型的麥類、棉花、向日葵、水稻、玉米、大豆品種80多個,絕大部分品種成為各個時期兵團及自治區種植業的主栽品種,為兵團及新疆農作物的高產高效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品種的更新和良種的普及,結合相應的栽培技術措施,使兵團的農作物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近20年(1995-2010),糧食單產從300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棉花單產由95公斤提高到150公斤;油料作物單產由95公斤提高到183公斤;甜菜單產由2100公斤提高到4700公斤。
同時創造了農作物多項高產紀錄:如2009年,農八師148團163畝春小麥,實收單產806公斤,創我國春小麥大面積平均單產最高紀錄;2009年,農八師147團78畝棉花,畝產籽棉753.0公斤,創當時全國棉花高產紀錄;2011年,農三師45團22.23畝棉花,畝產籽棉772.1公斤,創全國棉花高產紀錄;2011年,農六師奇臺農場34畝玉米單產1385.39公斤,創全國玉米高產紀錄;2010年,農八師創造了畝產大豆405.8公斤的全國高產紀錄。
來源:光明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