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日前宣布,今年我國糧食實現連續9年增產,這也是我國糧食連續6年穩產1萬億斤以上。歡欣鼓舞之余,許多人也開始擔心:連續9年增產后,我國糧食還有增產后勁嗎?增產的空間又在哪里?為此,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發現我國糧食增長仍然具有不小的空間。
增產空間一
治理撂荒
打工潮興起后,由于種田比較效益不高,農村青壯年不足,耕地撂荒比較多。治理撂荒,地盡其用,增糧潛力巨大。
一方面是整治顯性拋荒。記者在許多省份農村采訪時發現,耕地撂荒有一定的普遍性。國土資源部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撂荒耕地約3000萬畝。這3000萬畝田即使只種一季,畝產500斤,也可產糧150億斤。
另一方面則是整治隱形拋荒。比如長江流域大部分地方傳統上是“稻—稻—麥”模式,即早稻收割后種晚稻,晚稻收獲后種小麥,實際上是一年三季,但現在普遍只種一季中稻。本應種三季,卻只種一季,產量至少要減一半。最近幾年,國家采取多種措施引導農民恢復雙季稻,僅今年全國就增加了170多萬畝。但即便如此,和歷史最高水平相比仍相差甚遠。如南方某水稻大省,1990年雙季稻有2458萬畝,如今只恢復到1200萬畝,不足當初一半。
需要指出的是,整治拋荒并非鼓勵農民工返鄉種散戶田。因為在當前勞動力價格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鼓勵農民工返鄉種散戶田既不經濟也不現實,相對有效的辦法是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比如記者日前在安徽省渦陽縣高爐鎮陸楊村采訪發現,71歲的鞏效武老人雖然因中風導致半身不遂,但20畝責任田年年豐收,原來老人將田委托村里農機專業合作社耕種。合作社有471臺農機,旋耕、播種、鎮壓、施肥、噴藥、收割樣樣都能。全村1237個農戶各有創收門道,11000畝責任田都交給合作社料理。
增產空間二
節水灌溉
節水灌溉能增產糧食嗎?答案是:能。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