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國家西部大開發的總體思路,落實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實施天然草原退牧還草項目,嚴格按照《全國草原生態保護建設規劃》要求,以保護和恢復草原植被為核心,以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增加牧民收入為目標,采取禁牧、休牧、補播等綜合措施對退化、沙化草場進行治理和保護,遏制草原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實現草原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協調發展
新巴爾虎左旗農牧業局以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為依托,進行人工種草、補播等生態建設。從2002年開始實施,目前已實施9期,累計完成季節性休牧865萬畝,禁牧60萬畝,補播120萬畝,工程總投資2.141億元,其中:國家投資1.743億元;項目涉及全旗50個嘎查,休牧戶3195戶,禁牧戶546戶,劃區輪牧戶327戶,涉及牲畜125萬只羊單位。
工程區內生態效果
通過退牧還草項目的實施,給草原植被提供了一個更新復壯、休養生息的機會。項目建成后工程區內植被高度、蓋度、產量都有了一個明顯變化,植被蓋度平均由31%提高到46%;牧草產量平均達到畝產59公斤,比建設前的44公斤/畝提高15公斤。植被蓋度的提高和土壤根系量的增加,可有效減少地表徑流,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涵養水源的功能。特別是飛播區內人工直播生物沙障和物理沙障效果非常顯著,過去風沙肆虐、沙進人退現象不見了,沙地重現了綠色,植被的蓋度不斷增加,物種的豐富度不斷提高,過去在沙地上已消失植物重新出現,據2009年8月觀測07年人工播種的羊柴平均高度180厘米,植被蓋度由過去裸沙提高到80%,畝產干草達310公斤;圍封地塊植物種類由過去的僅有少量的沙米、糙隱子草、苔草增加到現在的羊草、冰草、黃芪、茵陳蒿、蒲公英、黃蒿等幾十種,退牧還草工程采用的飛播結合人工直播的沙地綜合治理模式為我旗生態保護和發展飼料沙產業的提供了一個良好機遇,也為我旗沙地治理積累了經驗,已成為全市沙地綜合治理的樣板。
牧民生活水平變化情況
來源:呼倫貝爾日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