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茬大棚菜已基本收完,下一茬打算再多種些品種。”在山東壽光農產品物流園區,來自河北的菜農張濟民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種菜就像“押寶”,或許能賺錢,或許虧得一塌糊涂。
張濟民說,今年家里種了15畝黃瓜和5畝西紅柿,但沒想到今年看漲的黃瓜價格出現大“跳水”,而價格一直平穩的西紅柿卻出現上漲。“幸好去年增加了種植品種,要不今年會虧更多。為圖個心里踏實,等這一茬蔬菜下市,下一茬我再增加兩個蔬菜品種的種植。雖然這樣種植費時費力,但可以減少風險,不至于損失太大。”
“補丁”種植菜農無奈之舉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山東壽光農產品物流園區調查發現,菜價的波動讓菜農們傾向于將農地分隔成小塊,“打補丁”似的種植。菜農們表示,菜價大起大落,已經讓他們不知道該種什么。為了能減少損失,盡量避免受價格波動的影響,只能在種植中增加些品種,平衡各品種間的收益。
專家認為,從產業鏈來看,“打補丁”式的種植偏離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向,將助推生產環節中生產成本的增加,從而抬高整個產業鏈的成本。這樣不利于農產品價格和物價水平的穩定,不利于集合化生產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但在當前缺乏信息指導,物價調控頂層設計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此舉成為菜農無奈的選擇。此外,下游農超對接中偏高的流通費用、上游種業銷售和種植信息監測指導缺失,都影響農產品真實價格的傳導和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菜價下跌是蔬菜價格普遍性下降,而非個別蔬菜價格出現下跌。山東省壽光市蔬菜技術站站長劉利功認為,此次菜價大跌,主要是受氣候影響,全國各地蔬菜產量大幅增加所致。原本露天菜和大棚菜中間有一個斷季,但由于今年天氣對蔬菜生長影響較小,露天菜產量大幅增加,從而出現兩種菜集中上市,造成短時間內蔬菜供應量大增,蔬菜價格出現大跌。
劉利功表示,壽光地區作為發展多年的農產品集散基地,基本形成區域性規模化種植,比如萬畝胡蘿卜、萬畝韭菜、萬畝芹菜等十幾個成方連片的蔬菜生產基地。“從壽光地區來看,不論種植面積還是種植結構基本都保持穩定,沒有出現菜農‘跟風’種植現象。”
農超對接多個問題待解
來源:中國證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