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前我國已經明令禁止一次性塑料餐具的廣泛應用,但白色泡沫污染禁而不止,眼看我國已成白色泡沫替代品——環保紙制品的全球生產基地,但令人諷刺的是產自這個基地的商品,95%以上的制品均出口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能流入國內市場份額的僅僅是鳳毛麟角。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在金融危機的壓力之下,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的新型材料類環保產業,國內紙包裝制品企業(其中不乏上市公司)龐大的產能亟待轉向國內市場。
現狀1:環保餐具需收費 推廣難
生產紙制餐具的業內人士有一個生活習慣:絕不用快食面的包裝盒及聚乙烯類塑料餐具,因為他們知道99%以上的快食面盒狀的紙板餐具包裝制品必須要進行表面淋涂處理工序才能具備防水防油功能,俗稱“打蠟”。
1999年,我國當時的經濟貿易委員會下達禁止白色污染的公文,俗稱6號令。2001年相應的政府部門又下達了6號文,重新強調禁止白色污染。這件公文及各級政府相關治理白色污染的主要內容是:禁止使用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制品。本報記者看到6號令上寫道:本目錄淘汰的是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生產方式落后、產品質量低劣、環境污染嚴重、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而“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即名列落后產品之列,淘汰期限為2000年。該令要求各地人民政府要督促本地工商企業執行,對拒不執行淘汰目錄的企業,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依法吊銷營業執照。
然而,各種一次性的塑料包裝、塑料餐具目前仍在使用。
本報記者在廣州各大餐館、餐飲店鋪及購物中心看到,不少地方用白色泡沫餐具打包食物,偶有一些高端的餐館用環保的紙制餐盒為客人打包剩菜,不過有的要收一元的飯盒錢。
現狀2:勞動力成本翻番 出口壓力大
一位陳姓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在幾年前就投資過一個環保紙制包裝項目,產品雖好,但是仍然敵不過價格更便宜的白色泡沫產品,不出三年項目破產,被迫出售工廠還債或轉行。”
來源:廣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