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6月份才能吃上的番茄,3、4月份就上市了;原本5月份采摘的辣椒,從秋天一直到次年5月都掛滿了枝頭……春提前,秋延后,和縣蔬菜反季節,成了當時的新鮮事。”黃立方很是激動,“這在全國基本上是最早的,和縣蔬菜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
“五個能人帶一鄉,萬噸蔬菜過大江”
今年64歲的黃立方,是赫赫有名的和縣蔬菜“五大能人”之一。1983年,家住城南鄉太平的他和同村的劉斯榮、黃耀祖、尹仁志、李正飛5人,開始搭蓋塑料大棚,培育早辣椒、早番茄,畝均蔬菜純收益在2500元左右。
改革開放初期,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生年收入不到1000元。種植1畝蔬菜,相當于家中有二三個大學生在領工資,更是種植棉花、小麥等普通經濟作物效益的十倍,被譽為“一畝菜,十畝田”。當時的和縣縣委、縣政府號召全縣人民“家有五畝田,一畝做菜園”。
于是乎,大棚蔬菜種植在全縣迅速推開,到1985年以后,蔬菜種植面積幾乎以每年2萬畝的速度遞增,到1989年,已經接近10萬畝,成為全國聞名的“長江中下游最大的菜園子”。時任省委副書記的孟富林同志在和縣視察時盛贊和縣大棚蔬菜的發展:“五個能人帶一鄉,萬噸蔬菜過大江,進入城市爭市場,增加收入奔小康”。
“大棚成了車間,菜農成了工人,種菜成了上班”
但是,由于生產設備和技術的落后,大棚蔬菜在種植效益上雖是“一畝菜,十畝田”,勞動強度上也基本是“一畝菜,十畝田”。當時,大棚里翻土是鐵鍬挖,施肥用板車拉,澆水靠肩挑手提,菜農們是穿著膠鞋進大棚,渾身搞得臟兮兮。到了銷售期,菜農們凌晨就要起床采摘蔬菜,然后用板車、自行車拉到南京、合肥、含山、巢城等周邊城市“提籃小賣”,賺的都是辛苦錢。因此,當時一戶菜農夫妻兩人即便是起早貪黑,也只能種一畝田甚至幾分田的大棚蔬菜。另外,當時的蔬菜種植品種也很單一,基本上是辣椒、番茄、黃瓜“老三篇”。
來源:中安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