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秋收落幕,今年江蘇和全國糧食“九連增”勝算在握。然而記者近期采訪發現,糧食增產的喜悅卻沒“寫在”種糧農民以及糧食加工企業的“臉上”。雖然國家較大幅度提高了大米保護性收購價,但在低價進口大米和種植成本剛性上漲的雙重擠壓下,農民可能跌入“增產不增收”怪圈,企業則在虧損邊緣徘徊。
靖江市斜橋鎮富民村的劉燦賢,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3畝多稻收了近3600斤粳稻谷,產量和去年差不多。前些時候賣的價格是1.36元/斤,比去年的1.4元/斤低。“因為對價格不滿意,只賣了一小部分,本指望后期價格會高上去,結果這兩天價格又掉到了1.33元/斤。去年種糧收入2800元,今年就難說了。”
一邊是糧價跌了,一邊卻是種糧成本剛性上漲。且不說一年貴過一年的人工,光是今年總體上漲的農資價格,也擠壓著種糧的收益空間。江蘇農業網日前掛出今年10月份全省主要農資價格月報表,與去年同期相比,8種主要化肥“五漲一平二跌”,而農用柴油則同比上漲6.5%。
國家統計局宿遷調查隊本周發布的一份專項調查報告顯示,宿遷市糧食加工企業稻谷收購價格在1.35-1.39元/斤,比去年同期下降0.06-0.15元,大米批發價格在1.9-2元/斤。這樣的價格水平讓糧食加工企業犯難,因為去年秋糧收購力度較大、價格高,以致一些企業至今仍有相當數量的庫存有待消化。宿豫區一家米廠負責人反映,去年企業庫存水稻1萬多噸,每斤虧損0.1元左右,總虧近200萬元,致使今年沒有資金進行秋糧收購。
來源:新華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