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儲拋售暫停、臨儲收購展開的政策為缺乏新鮮基本面的連豆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看似偏弱的技術形態卻在為后市期價上沖蓄勢,參考4700元/噸的政策底部,逢低買入是較好的投資策略。
本周以來,連豆期價連續飄綠,不僅受到賣出套保盤打壓,也受壓榨需求階段性疲軟的拖累。由于新年度大豆收儲政策的公布為市場探明了底部,緩慢爬漲有望成為未來連豆期價的結構特征,并呈現內強外弱的特點。如果美豆止跌回漲,托市的庇佑效應可能進一步深化,助推連豆1305合約在年底前問鼎5000元/噸大關。
期價上漲空間將受限制
自11月12日政府明確實行新作大豆、玉米臨儲收購政策以來,連豆相對于美豆的獨立偏強行情愈加明顯。目前,黑龍江大豆臨儲收購已經全面展開,但在“僧多粥少”的形勢下,豆農惜售氣氛依然濃厚,購銷不旺可能成為常態。而為了新豆收儲做鋪墊,持續近兩年的臨儲大豆常規性拍賣將從本周起暫停交易。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17日至11月8日,政府已累計銷售376.23萬噸國儲大豆,在最后一次的競拍中,成交率僅為16.49%,說明現貨氛圍相對偏淡,如果需求端口缺乏張力,期價上漲空間可能會受到限制。
內外順價體現食用概念
雖然連豆交割標的對應的是國產非轉基因大豆,但長久以來,期價走勢基本看美豆“臉色”,相對價格在大部分時間里低于轉基因進口大豆,這種優質不優價的矛盾令連豆市場難顯“身手”。然而9月初以來,在美豆暴跌、連豆抗跌的過程中,內外價差持續回歸,并在11月體現明顯的順價結構,反映出國產大豆價值正在被重新評估。
一方面,國內食用大豆消費已高于產量,供需缺口若隱若現。由于種植面積連年萎縮導致產量下降已成趨勢,國內大部分機構預計今年產量已不足1000萬噸,而食品消費可能達到1118萬噸。筆者認為,供給缺口的不可彌補性,將奠定連豆市場長期走牛的基礎,如果未來大豆食用消費繼續攀升,對于盤面的利多效應還會進一步釋放。
來源:期貨日報)(中華糧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