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美豆收割接近結束,而南美大豆播種近半,天氣對其影響有限。
雖然歐債危機影響持續、巴以沖突重燃、美國也面臨“財政懸崖”問題,大的宏觀環境不利于大豆等大宗商品市場,但我國已經開始實施臨儲大豆收購計劃,加之今年國產大豆減產嚴重,甚至部分大型企業進入東北地區,具有搶購預期,這使得國內大豆在未來一段時間存在一定的上漲機會。
豆類偏空基本面得到消化
11月美國月度供需報告顯示,美國大豆產量預計為8086萬噸,較去年僅減產333萬噸,并且美國農業部繼續維持巴西及阿根廷大豆產量13600萬噸的預期不變,這明顯高于去年的10750萬噸。由于國際大豆基本面得到改善,最近兩個月大豆市場承壓下行。
不過,數據顯示,截至11月19日,巴西大豆播種完成67%,低于去年同期的77%,阿根廷完成31%,亦低于去年同期的38%。由于南美地區大豆種植進度緩慢,《油世界》等機構開始下調南美地區大豆產量,巴西大豆產量由之前預期的8200萬噸下調到8100萬噸,阿根廷自上次的5600萬噸下調到5400萬噸,這給豆類市場帶來一定的心理支撐。
豆類基本面實際上已經缺乏炒作題材,且未來1個多月也缺乏具有新鮮信息的相關報告數據,雖然12月中旬有美國月度供需報告,但因美國收割幾近結束,數據上難有大的變動,預計對市場影響有限。
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已啟動
近期,國家繼續在東北4省區實行玉米和大豆臨時收儲政策,此次國家臨時存儲大豆掛牌收購價為2.30元/斤。由于臨時收儲價格高于當前東北地區工廠的大豆收購價格,其對大豆具有一定的利多支撐,并且今年國產大豆產量預期僅處于1000萬噸左右水平,尤其黑龍江減產超過三成,使農戶、貿易商的惜售心理增強。而市場一度傳言益海集團等大型企業在東北地區進行大豆收購,這也進一步支持國產大豆價格。
進口成本降低到港料減少
來源:中華糧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