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科技部立項、中科院組織實施、總投資1億元的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渤海糧倉”,在項目核心區中科院南皮實驗站正式啟動。據悉,該項目實施后,預計到2020年將使環渤海地區糧食增產50億公斤。
據了解,目前,環渤海地區有4000多萬畝中低產田和1000多萬畝鹽堿荒地。中科院院士李振聲依據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改良經驗,經過計算分析后指出,到2020年該地區有增產50億公斤糧食的潛力,并就此提出“渤海糧倉”計劃。
據悉,該項目將依據環渤海中低產區擴面積、增單產、水保障的糧食增產總體思路,通過鹽堿地改良、棉改增糧,實現擴大糧播面積;通過提升農田基本建設水平、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升級和地力提升,實現中低產田糧食增產;通過挖掘當地非常規水源和適度外地調水,并發展現代節水農業,為糧食增產提供水資源保障;通過選育抗逆高產品種,為糧食增產提供品種資源保障。
同時,項目將通過研究與示范,以縣域為單元,在河北、山東、遼寧、天津建立20~25個5000畝以上現代化生產示范區。項目實施后,示范核心區平均每畝糧食產量有望提高100~150公斤,輻射帶動環渤海地區60余個縣(市、區)3000余萬畝中低產田糧食增產增效;示范推廣區平均每畝糧食產量有望增加50公斤。預計到2017年,環渤海地區可增加糧食產量30億公斤,到2020年可增加糧食產量50億公斤。(高長安)
來源:科學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