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產大豆如何在與進口大豆的競爭中擺脫被動局面,實現產品增值和豆農增收?
我國是大豆的故鄉,東北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豆產區之一。但受制于單產低、出油率低等不利因素,東北國產大豆近二十年來在市場競爭中日漸邊緣化,種植收益低,農民多數改種效益更高的玉米,導致東北大豆種植面積連年萎縮。政府和業界擔心這種狀況會引發國產大豆產業的系統性危機。
困境已然是事實,突圍也一直在嘗試中。記者日前在河北秦皇島金海工業看到了國產大豆“突出重圍”的成功試驗。國產大豆擺脫了原來的簡單產業模式,其產品達200多種。一端是一車車普通的東北大豆被送進生產線,另一端產出的是濃縮蛋白、卵磷脂等高附加值產品。
作為這種模式的創建者,益海嘉里集團副董事長穆彥魁告訴記者,“我們的大豆加工產業鏈條在世界同類企業中是最長的,加工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大豆加工過程中已經實現100%轉化增值和綜合利用。”
秦皇島金海工業創建于2000年,隸屬于益海嘉里集團,是愛國僑企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性糧油加工企業,目前擁有金海糧油、金海食品、金海特種油等11家工廠和公司,統稱為金海工業。10年來,累計投資近30億元建成世界最先進的大豆壓榨、油脂精煉、特種油制造、各種大豆蛋白加工以及廢棄物再利用等生產線,年加工大豆能力300萬噸;累計實現銷售收入651億元,繳納各項稅費51億元,產品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
秦皇島的突圍試驗
在傳統的產業模式下,我國大豆加工主要限于油脂和飼料領域,由于國產大豆出油率明顯低于進口大豆,因此在這種簡單產業模式下毫無競爭優勢。而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主要優勢在于其高品質的大豆蛋白,這是進口的轉基因大豆所不具備的。
穆彥魁認為,國產大豆在大豆蛋白精深加工和大豆循環經濟領域大有可為,而且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大豆精深加工產品市場前景廣闊,既利國利民,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規律。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