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爭執和困惑于認證這一工具,而顯然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更為重要。
又一輪水產可持續認證潮來襲,我們還需要被動跟隨多久?
可以說,中國水產加工出口企業近幾年投入了很多接受認證的工作。從相關機構獲悉,截至2012年4月,通過bap/acc認證的羅非魚養殖場,全球共有 25家,17家來自中國大陸,占68%;通過bap/acc認證的羅非魚加工企業,全球共有46家,40家來自中國大陸,占87%;而且全球唯一一家通過 bap/acc三星(即苗種、養殖、加工)認證的羅非魚企業也在中國大陸。
但認證似乎并沒有解決中國羅非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不安全”的形象,今年10月份發生的“糞便養羅非供美”風波,由外媒報道并發酵后再次引發國際消費市場對中國羅非魚等水產品質量安全的擔憂。
不得不遺憾地說,中國羅非魚得到諸多認證,卻依然被西方消費者、采購商、媒體等視為不安全產品,行業是不是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市場策略?
“如果中國水產加工出口企業不能同政府機構一致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再多的認證也是徒勞,而且在美國市場會越走越窄。”美國漁業協會(nfi)主席johnconnelly直言。這牽涉到對認證標準的執行力問題。
來自以色列的israelsnir有些不解中國在認證方面為何會選擇作為跟隨者。“如果能夠好做自己的東西,就不需要去接受這樣或那樣的認證。中國應該建立自己的產業標準,而不是被動接受西方市場強加的這種新的‘殖民主義’。”israelsnir稱。
wwf北京辦公室的王松林極力否認了israelsnir的說法,“就是因為(中國水產品)不安全,所以我們才開展認證。”他強調說。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