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連工業大學與大連中通食品機械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海參、貝類熱加工質構控制技術的配套工藝與裝備”成果日前通過了遼寧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鑒定。該項目研究擁有10項國家發明專利,形成了海參、貝類熱加工質構控制技術的配套工藝與裝備的研制和開發技術體系,填補了國內外空白,整體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應用該研究成果,海參貝類的加工處理可實現自動化生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創造了顯著的生產效益。
我國水產品加工業發展到現在,絕大多數企業仍采用的是手工操作方式。海參、貝類尤其如此,清洗、去殼、去臟、預煮等都靠手工作業,自動化程度不高,生產效率低。這就導致了生產成本高,產品質量不容易控制。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朱蓓薇教授說,手工操作的隨意性比較強,衛生安全保證難度大,產品質量也比較難控制。大連工業大學的課題組與大連中通食品機械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針對不同海洋食品原料的組成、加工特性,通過對熱加工過程中主要蛋白質的性質、組織結構變化以及質構分析,結合感官評定分別整理得到了海參、鮑魚、扇貝的熱加工控制曲線,確定了獲得相應熱加工食品良好品質的適宜加工控制區域,建立了海參、貝類的質構控制技術。項目開發的海參自動加工處理生產線,核心裝備具有在線溫度傳遞和智能化控制系統裝置,可進行連續階段式自動預煮和調理,實現了海參清洗的自動化,預煮的標準化和智能化,產品安全,質量穩定有保證。日處理量由原來的幾百斤,發展到幾千斤,目前可達到10多噸。貝類生產線可以實現貝類自動清洗、自動脫殼、預煮和著味的自動化,可節約大量的勞動力,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安全性。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海參產區,海參年產量13.8萬噸,占全世界海參產量的 80%以上。我國貝類產量巨大,年產量為1172萬噸,占世界產量的70.5%;其中鮑魚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扇貝產量達到了130萬噸,居世界扇貝產量之首。朱蓓薇教授說,在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下,開發自動加工和處理裝備,是增強企業競爭能力,促進產業技術升級,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恨桃)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