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河豚瀕臨絕跡、多種名貴魚類厄運當頭的報道不絕于耳的時候,一則消息激起了記者的興奮:中國工程院劉筠院士、中國科學院朱作言院士受聘出任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助推大湖股份100億尾魚類生物育種項目,并由湖南省副省長徐明華,常德市市委書記卿漸偉為該項目啟動揭牌。
由于修建水電站等原因,魚類失去洄游產卵通道,環境污染破壞了賴以生存的水質,大量淡水魚正面臨減少甚至絕跡的尷尬局面。淡水水產種苗繁育保護體系,由于監管乏力,投入缺乏,魚苗質量難以保證,人工繁殖后代主要經濟性狀日趨退化。
國家和相關單位、專家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2011年10月農業部公布《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明確強調了以養為先,并對水產養殖業、增殖漁業、捕撈業等五大產業體系作出了詳細規定,其中,關于水產養殖在產業中所占比重被再度要求加重,而在水產養殖中的重中之重——種苗繁育,則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國人大代表、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集團董事局主席羅祖亮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苗種體系建設,他提出“農業的革命是種子種苗的革命”,要從源頭上保障水產品安全,首先要規范苗種投入的管理,原種良種是保證水產品優良、安全的關鍵環節。
2003年起,大湖股份每年堅持向長江流域放流超過500萬尾魚苗。連續10年來,大湖股份無償地將育苗放流江湖超過1.2億尾。現在,長江中下游的河流、湖泊里的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大湖股份的增殖放流。
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全國唯一的淡水魚領域的上市公司,在羅祖亮的帶領下已經開展多年對長江中下游主要經濟魚種、特種魚親本的提純、復壯、改良及苗種繁育體系建立方面的工作,近年來,加大了產業整合力度,憑借擴大新疆阿爾泰、安徽黃湖苗種基地產能,收購湘云生物等舉措,形成了年產30億尾魚苗的繁育產能,但這既不能滿足公司未來發展需要,也不能滿足廣大漁民對優質魚苗的需求。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