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這個有著300萬人口的省會城市里,因為郊區一個個蔬菜種植村的消失,而后來的蔬菜種植又跟進緩慢,一度出現蔬菜供應70%靠外運的局面。菜價高,一直是該市難以解決的問題。
早在幾年前,該市已有大力推進蔬菜基地建設的規劃。計劃保護地生產10萬畝,使呼市總體菜田達到20萬~30萬畝。每年新建1.2萬畝保護地,重點推廣解決高效節能溫室及成本較低的大棚,3年之內蔬菜總產量達到100萬噸。然而,由于蔬菜種植投資大、見效慢,規劃幾乎停留在“規劃”中。一份調查顯示,2010年呼和浩特菜田面積達到16.8萬畝,其中保護地2.2萬畝、露地14.5萬畝,蔬菜總產量達到70萬噸。到了2011年蔬菜總產量達到85萬噸,但由于保護地種植規模上不去,一年四季蔬菜供應不均衡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內蒙古有關部門認為,蔬菜種植和市場發展需要政府參與。菜價上漲,菜農掙不到錢;菜價下跌,老百姓買菜不省錢。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把菜市場逐步變為政府投資,市場穩定有序了,蔬菜的價格才能穩定。尤其是“農超對接”,更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機制,使超市與菜農成為長期穩定的利益共同體,把流通環節的費用分給農民和消費者,讓農民賣菜掙到錢,老百姓買菜省下錢。
今年,呼和浩特市新一屆政府提出了“整村推進發展蔬菜規模化、產業化種植”的規劃,通過土地流轉,引進企業建設蔬菜基地,實現規模化種植和生產,使其達到產業化,以提高本地蔬菜自給率。
最先推進的豆腐夭村雖然距市區較遠,但交通條件極為便利,土地平坦,無論氣候還是土壤、土質都非常適宜種菜。村過去也搞過保護地蔬菜種植,但由于品種單一,形不成規模,再加上對市場了解不夠,無法打開銷路。整村推進戰略實施后,豆腐夭目前已有1000畝土地得以流轉。
按照規劃,呼和浩特市將在全部9個旗縣區實施整村推進戰略,加快整村推進建設蔬菜基地的進程。在主要蔬菜種植的賽罕區,一個2.5萬畝設施農業保護地項目正在建設中,主要以高效日光溫室為主。新建蔬菜保護地項目必須以1000畝為一個單元,集中連片。建設方式要按照規模化、產業化和科技化的要求,有利于集中管理、統一銷售。2012年至2015年,該市計劃新增蔬菜保護地16萬畝,其中高效日光溫室占70%,建設占地面積10萬畝,塑料大棚占30%。每年建設保護地3萬畝以上,以千畝為單元的保護地之間距離不超過1公里,保護地規劃到五六個區域內,每個區域形成2萬~3萬畝以上的建設規模,形成萬畝種植區,大力推廣反季節蔬菜種植。規劃建設主體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和企業為主,同時通過招商引資,引入外地的種植大戶,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把農民的土地集中租賃回來,統一規劃集中建設。建成溫室以后可以租給農民經營,建設者也可以直接雇傭農民經營。對此,呼市還出臺政策,建一個(凈生產面積為1畝的標準溫室)高效日光溫室政府補貼3萬元,其中市級財政補貼2萬元,旗縣區財政補貼1萬元;建一個(凈生產面積為1畝的標準大棚)塑料大棚補貼6000元,其中市級財政補貼4000元,旗縣區財政補貼2000元。每個高效日光溫室提供貼息貸款3萬元,貸款期限為3年期,利息由市財政解決。
這一舉措改變了以往呼和浩特露地蔬菜種植面積高于保護地大棚種植面積的現狀。今年全市計劃建設的27個蔬菜基地中20個已經開工建設。豆腐夭村基地建成后可實現集約化育苗、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可共同抵抗價格風險。有機蔬菜的產業化種植和銷售是該村的一個發展方向。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有30多家企業或合作社介入蔬菜基地建設任務,計劃建設面積超過了原來規劃的面積,年底可完成3.3萬畝的蔬菜基地27個,春節前有望種植一茬葉類菜。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明顯帶動了企業投入蔬菜產業的積極性,使蔬菜生產逐步達到種植規模大、示范技術新的特點,實現“春提前、夏集中、秋延后、冬生產”的新格局。
按照呼和浩特《2012年現代農牧業發展重點項目實施方案》,到2015年,呼和浩特蔬菜基地面積將達到30萬畝,其中保護地蔬菜面積達到20萬畝,為市場提供精細蔬菜130萬噸以上,實現冬春季地產菜的自給率達到40%以上,夏秋季地產菜的自給率達到70%以上的目標。(傲菡)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