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jié),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馬場垣鄉(xiāng)的萬畝桃園,早已沒有了春天的萬紫千紅。沿著一條蜿蜒的小路走去,我們來到果農安華祥的桃園。
對世居在“瓜果之鄉(xiāng)”的安華祥來說,他的大半輩子和果樹有關。說起家鄉(xiāng)出產的果品,安華祥引以為豪。蘋果、李子、大紅桃……在安華祥的記憶中,家鄉(xiāng)曾產過不少好果品,而讓安華祥失望的是,家鄉(xiāng)的果樹換了一茬又一茬,他和鄉(xiāng)親們的生活變化不大。
時間一點點流逝,正當安華祥和鄉(xiāng)親們盤算如何致富時,一條條讓人興奮的消息傳入村民們的耳朵。“老安,你知道人參果嗎?還有什么枇杷、藍莓的,以前聽都沒聽過的果名,居然在莊戶人家的果園里開花結果了!”
對盛產瓜果的民和縣馬場垣鄉(xiāng)來說,當年出產的大紅桃紅極一時,也激起當?shù)毓r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誰知大面積的盲目栽種,導致“果賤傷農”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一次次的慘痛經歷,使當?shù)氐墓r對這片金子般的土地漸漸失去了信心。
基于這樣的現(xiàn)實,民和縣委、縣政府在深入研究和決策的基礎之上,轉變發(fā)展理念,實時提出了民和要打造全省“果盤子”富農理念,即在縣內沿湟水河、黃河流域發(fā)展果品基地。按照這一理念,民和縣在做大本地傳統(tǒng)果品的同時,依靠大棚實施“南果北移”,也就是把一批產業(yè)附加值高、產業(yè)前景廣的南國果品引入民和。一項數(shù)據(jù)顯示,到目前,民和縣引進枇杷、人參果等果品新品種達到一百多種。
欣喜的是,經過幾年的建設,目前,民和縣果品基地面積達到8010畝,大棚數(shù)量也達到前所未有的13351棟,果品產業(yè)帶動農民增收的潛力逐漸顯現(xiàn)。短短幾年,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吃到民和產的南國水果了。
雪桃,只是民和“果盤子”里的一員。心細的安華祥抓住當?shù)卣暮谜撸阎赂坏南M耐性谘┨疑稀U勂鹧┨遥踩A祥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我在7個大棚里種了雪桃,按每個大棚收入3000斤,每斤15元計算,可以收入30萬元左右,這可是破天荒的事兒。”安華祥說。
一個小小的雪桃,喚起果農對致富的新希望。而雪桃在民和試種成功,背后付出了很多人的心血。安華祥說,從2008年試種到今年掛果,經過3年的試種,雪桃終于適應了當?shù)氐纳瞽h(huán)境。他的雪桃能有今天,多虧了民和縣農業(yè)部門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趙俊杰 孟永宏)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