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前段時間出現的農產品滯銷現象,有關部門迅速啟動了應急機制,排查核實情況,采取措施協助聯系流通渠道,緩解了農民朋友的燃眉之急。但綜合考量,政府部門一時的緊急救助終不是長遠之計。
解決農產品“賣難”,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和相關協會都要積極行動起來,著力建設長效機制。同時,考慮到解決“賣難”,也要考慮到“買貴”,兼顧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
前段時間,我國多地出現蔬菜、水果銷售緩慢,價格走低,有些農產品價格甚至跌破成本價。有關部門迅速啟動了應急機制,排查核實情況,采取措施協助聯系流通渠道,緩解了農民朋友的燃眉之急。找到銷路的農民露出的笑臉著實讓人欣慰,但綜合考量,政府部門一時的緊急救助終不是長遠之計。
農產品“賣難”、“買貴”早已不是新話題,農產品“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存在的矛盾是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水果、蔬菜等農產品面臨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雙重約束,對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流通現代化程度要求很高,而我國目前這兩方面的狀況還不能適應全面抵御風險的需要。農產品生產有很大的盲目性,農民跟風生產,種產銷組織化程度較低。
此外,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城市近郊土地減少,大中城市周邊的農業種植面積不斷減少,城市蔬菜自給率下降。一地生產、全國消費,使得流通半徑延長,產需信息銜接難度增大,同時運輸成本也大幅上升。有測算顯示,我國蔬菜從田間到達消費者餐桌一般經過4個至6個環節,每增加一個流通環節,成本將增加5%至10%,包括運輸成本、人工成本、城市菜攤租金,加上各種稅收和管理費用在內的流通環節成本約占菜價的一半。
解決農產品“賣難”,僅靠緊急救助是不夠的,靠一個部門的努力、一個環節的改善也遠遠不夠。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和相關協會都要積極行動起來,著力建設長效機制。在考慮到解決“賣難”同時,也要考慮到“買貴”,兼顧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
來源:中國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