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農民孫明江,今年又迎來一個豐收年。他家種的50畝玉米,在經歷了春旱、夏旱后仍然有個好收成。這奧秘,就在于使用了玉米膜下滴灌技術。老孫說,和漫灌相比,滴灌省水省電、保水保肥,每畝比以前多收入700元。
今年,像孫明江這樣的種糧農民普遍增產增收。回望2012年,“三農”領域亮點頗多,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全國糧食產量達58957萬噸,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九年增產。這一數字遠遠超出《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確定的2020年糧食產量54000萬噸的規劃目標。這表明,我國糧食生產已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新中國成立以來,只有1950年到1958年出現過‘九連增’,但僅增產844.5億公斤,比這次少744.5億公斤。”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說,“再回顧世界糧食發展的歷史,排名前6位的主要產糧國,除中國外只有美國在1975年至1979年、印度在1966年至1970年實現過‘五連增’。因此,‘九連增’創下了世界糧食生產的中國紀錄。”
我國糧食“九連增”,是在資源約束日益趨緊、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災害多發重發等背景下取得的,更顯難能可貴。在這九年間,糧食面積無一年減少,單產除2009年外,其余八年均有提高。呈現了面積、單產同步增加的好局面。九年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率雙雙超過50%,糧食增長的內生性顯著增強,長期以來依靠粗放經營、資源擴張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逐步改變。
這條中國特色的糧食增產之路,包括政策扶持、科技支撐、農業機械化等方面行之有效的機制,尤其得益于上下聯動的重農抓糧機制和不斷完善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