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環(huán)球軍事》第7期刊載了一則《因地制宜解糧荒》的文章,頗有深意。文章寫到,唐代中期,吐蕃時常進犯邊境地區(qū),不是唐朝部隊戰(zhàn)斗力不強,主要是缺乏糧草。雖然唐朝早在邊關設立了屯田制度,邊關糧食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但后來被人為破壞。邊境地區(qū)的將領,經常在豐收的年景壓價收購邊民種植的糧食,后高價賣到長安(當時的首都)。此舉嚴重打擊了邊關屯田人的種糧積極性,沖擊軍糧供應安全。當時高價糧食供應主要通過水運,來自江南、江淮一帶的糧食輾轉運輸后成本極高。對此,翰林學士陸贄提出采取金融借貸手法解決軍糧問題。根據那兩年江淮地區(qū)糧食少但貨幣多,邊關地區(qū)糧食多貨幣少的現實,陸贄通過貨幣和糧食交易的互補,直接將南方賣米所獲得的現金及省下的運費,投到邊關地區(qū)高價收購軍糧。邊民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糧食問題迎刃而解。
列寧曾經說過,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今中國的糧食,特別是今年以來中國的糧食市場,在大米的表現上,與歷史上有偶合之處。
我國在糧食生產上,是一個地區(qū)不均衡的國家。歷史上,南方糧食生產充足,北方糧食欠缺。隨著時代的變遷,東南沿海經濟發(fā)達,由糧食產區(qū)變?yōu)榱思Z食銷區(qū)。中部、東北地區(qū)反而變成了糧食產區(qū)。南糧北調,變成了北糧南調。
導致目前我國糧食生產區(qū)域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糧食價格的問題。由于東南沿海經濟發(fā)達,種植糧食作物的收益,既不如種植經濟作物的收益,更不抵務工經商的收益。所以,糧食生產成為了邊緣化的產業(yè)。過去糧食自給自足有余的地區(qū),變成了需要大量購進糧食的地區(qū)。
自2004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xù)九年獲得了歷史性的糧食增產豐收,國內糧食基本達到了供需平衡。但是,今年以來,在大米自給有余的情況下,我國卻進口了大量的國外大米。今年10月份,中國進口了198萬噸大米,而去年同期的進口量為50.5萬噸,翻了近兩番。凈進口量增長則更加顯著,同比增加了10倍。今年前10個月,中國大米進口量翻了兩番,因此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大米消費國今年的進口量將創(chuàng)歷史紀錄。
來源:湖北省襄陽市糧食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