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解決“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勾畫了農村改革的總體藍圖。近日又傳出,明年的“一號文件”或聚焦農業經營體制的消息。這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農民增收、糧食安全等“三農”問題將面臨重新破題。近期,《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知名的“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教授,他從土地制度、產業資本下鄉、農民組織化等多個角度闡述了自己對未來農村建設,乃至城鎮化進程的戰略思考。因篇幅所限,本報將分兩期刊發這篇專訪。
農業生產過剩
資本過剩是明顯的,但農業領域中的過剩從沒有被真正承認過,這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
《中國經營報》:你一直關注農村建設,但有些學者認為,田園牧歌式的農村生活的消失是社會現代化進程當中的一個必然,你怎么看?
溫鐵軍:國際上也有過很多關于“終結農民”的所謂學術討論,我歷來沒有對這些說法表示過認可,是因為它本源于以殖民化為條件的大生產理論。而所謂大生產理論,又恰是上世紀30年代美蘇兩個政治對立的體系在經濟領域最為一致的表達——在美國是福特主義,在前蘇聯則是斯大林主義——純粹從經濟上看這兩者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這種話語的表達方式稍有不同,其“后殖民主義”內涵卻何其相似。我們應該理解這些說法的歷史背景,但是恐怕也得通過媒體提醒一下,中國當前某些似是而非的說法背后,也有利益背景。這個背景多說無益,作為學者,應該把一個客觀的思考端出來,任由不同利益群體或者不同利益集團做取舍。愿意舍的人他就舍,愿意取的人他就取,與我何干。當然,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認識的提高,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僅去拷問這些人的理論,而且去拷問這些人的背景。
《中國經營報》:生態文明的提法被看做十八大報告中的一個亮點,你如何看待生態文明這個概念?
來源:中國經營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