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宣布,將于2013年啟動我國在農產品加工領域首次實施的“973”項目。該項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所、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華中農業大學等8家單位共同組織實施。
“農產品加工業已經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主體,現代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談及此次“973”項目設立的緣由,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表示,未來30年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高速發展期,現代農業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回顧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現代農業具有產品生產與經營商品化、生產裝備與管理工業化、生產要素投入集約化、生產動力科學技術化、組織與服務社會化、生產發展可持續化、投入與補貼福利化,以及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政府全程補貼、提供保護與服務等現代意義上的內涵特征。”戴小楓認為,現代農業是市場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農業。
而中國發展現代農業,在某種意義上取決于中國社會工業、城市、市場的發展,沒有非農業的發展就不可能有現代農業的發展。“可見,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非農產業的發展,在于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動力在于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市場需求。”戴小楓說,正是這種需求,促使了我國農業產業鏈條中產后部分十多年來的大發展,即農產品加工業的異軍突起和快速發展。
據統計,30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總體保持年均13%以上的增長速度,2011年年底總產值已達到14.8萬億元,占gdp總量的32%,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1.7∶1。
戴小楓介紹,從國際經驗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農產品加工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以后,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結構會發生革命性的變革,產后的農產品加工業(包括保鮮、物流等)則進入近似指數增長的井噴式高速發展時期,進而取代傳統的種養殖業成為農業產業的主體和支柱。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農產品加工業逆市上揚,高位支撐著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的高速發展。”戴小楓說,這表明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接替產業和支柱產業。“從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看,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在gdp中的增長空間頗大,這正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調結構、轉增長、擴內需、富民生的戰略機遇和抓手。”(鄭金武)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